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硬核冷空气盘踞的上海,人的心情都是冷感灰。所有的艺术机构也进入冬歇,展览、宣传的节奏都缓慢下来,开始数算2018年的艺术人生。也就在这种灰色时刻,Scop今年最后一个收官展览“摄寻千里:十见天地”,聚集10位从60后到90后摄影艺术家(陈荣辉,甘莹莹,黎朗,骆丹,木格,史阳琨,汪滢滢,张克纯,张晓和庄辉)的作品,唤起我们对于当下历史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于个人、团体和社会的自我意识。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陕西,2007,©张晓

展览中,策展人凯伦·史密斯挑的是2018年哈佛大学罗伯特·加德纳摄影基金得主张晓具有知名度与备受肯定的作品系列“海岸线”和“陕西”。“海岸线”这个作品是烟台人张晓在2009年至2013年之间把中国所有沿海的城市和县城都走了一遍的视觉记录,而其中的艺术性与纪实性,让张晓获得了第二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后来的“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ZX:2009年那会儿我想如果没钱了就还要再找一个媒体上班,要不连胶卷都买不起了,当时就是这么打算的。对我来说这个奖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没有那个奖可能我早就已经又去上班了,所以那五万块钱的奖金对我来讲很重要,五万块钱首先是在物质上能够让我有资金继续拍东西;更重要的是对家人有一个交代,我爸妈对我辞职的意见非常大,因为他们觉得我之前工作特别好,在一个报社、党的媒体上班多好,那个工作是他们的骄傲。后来说辞职就辞职了,他们过了大半年才跟家里人才说了,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在农村大家肯定要猜出什么事了。所以这个对他们来说挺重要的,觉得我走的路是对的,从那以后没有再反对。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YT:现在这条道路上,走了10年,应该没有反对的声音了吧?取而代之的是,生活里什么样的声音是最多的?

ZX:这十年我也经历了很多,包括我后来开始做跟故乡有关的作品,不停地在修补自己与故乡之间的隔阂与裂缝。现在当然没有反对的声音了,大家都习以为常觉的这是我的新工作了。现在在生活里来自家人更多的声音是你要注意身体,不要熬夜,少抽烟,不要暴饮暴食喝太多酒等等。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YT:拜互联网所赐,我们离真实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大自然也越来越远,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惰,走出门去寻找什么,已经成为一种梦想,等待着其他人来实践,自己再过把瘾就好。你现在在回忆起你那段旅程,对于有半年没有出门,最后还是出去走完了海岸线的决定与经历,是否有不同的看法了?

ZX:对于那半年来说,其实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网络或者懒惰,更多的是在纠结这个作品本身的完成度,因为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个作品从内容和视觉上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是否完整。而且我在这个作品的四年时间里也并不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更多的是在这样一个旅途中去遇到一些什么。当时在那个半年的过程中是十分煎熬的,总是觉得只有在路上才能做出作品来。假如现在半年的时间不出门我倒是可以坦然接受了,因为现在我在工作室也可以做很多工作。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YT:我也是一个喜欢看海,走海岸线的人,在我几次走路的经验里,还是能发现不同,但是,当这种几次变成了数百次后,这种猎奇的感觉就越来越淡了。在你拍摄的经验中,这种寻找与记录,尽管一开始真的是海岸线,而最后使之成为整体的却不是海岸线了,而是当时你人生当中在思索的东西,你在用你的身体、步行在丈量这个东西之后,使这个东西转化为一批视觉化的材料,那么,现在你心里反复思考想再去丈量的又是什么?

ZX:我十分理解你的感受,在我拍摄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开始期待着会有很多的差异性,但是在开始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反而一种同质化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到最后会发现唯一没有被同质化的东西就只剩下季节和气候。在拍摄海岸线的过程中,是以一种苦行僧一般的方式去进行,在经济条件并不允许的情况下去进行这样一次长途的行走。当然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远离了很多更为方便的交通工具和其他便利条件,我反而用走路的方式以及留宿简陋的小旅馆更加贴近了海岸线的现实。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少了之前的考察式行走,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和工作室,开始从更多的层面去剖析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特性和变化。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YT:2009年到现在也快10年了,再看到这个那时还单身对未来不确定的那个当下所做的作品,你的关注点是否有所转移或者更为深化?

ZX:在海岸线之后我把工作和关注的重心转移到我的故乡,更多的加入了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记忆。从一个特别宏大的叙述,回到了自己本身。现在看来这种从一个大范围的面,回到一个自己的点,通过更多的表现形式,不停地去尝试新的媒介。对我来说这样的关注更为立体和深刻。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YT:我注意到你的作品当中的颜色,是克制的,滤去了颜色当中炫目招人的部分,留下的是一种被赋予过后的颜色。在整体上,可谓是用这些景色来呈现你心里对于故乡的思考。说是怀旧、感伤的乡愁,那就不好了,因为这些词汇被滥用了,于是,留下了这种无法描述你海岸线的失语,对此,请分享或者做点什么帮助我们更多地去体会你当时的感受吧。

ZX:海岸线对于我来说是宏大的,也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在小的县城,我可以快速的去浏览这个地区,一旦进入的大城市则会像迷路一般不知所措。我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只是给自己划定了海岸线这样一个范围,去行走观望。我不乞求去寻找一个画面,而是去偶遇。当某一个我需要的场景出现在面前,会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动去按下快门,就像是条件反射。至于作品的颜色,只是当时一种随机的设定,并非刻意为之。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YT:这个展览找到你的时候,策展人与你沟通过程如何?这10位摄影艺术家,你们所共有都是对于“加速主义”的漠然,更多的是,你们选择跟某群较为沉默与台下的人所过的生活在一起,如此的选择与作品,放在上海展示制造出特别疏离与超现实的氛围。夸张点说,像是月球的另一面被显示出来了。这种“显示”也许曾经是“痛感”,但现在似乎已经成为无关。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怎么自处呢?

ZX: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是凯伦·史密斯,这个展览的主题并不是去展示大家最新的作品,反而是一种地理式的铺开陈述,从最早的庄辉始于八九十年代的影像记录到最年轻的九零后摄影师们的最新作品,为这个展览赋予了时间的纬度。这个展览也给每一位摄影师制作了一个有意思的地图展签,将这个作品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标示出来,通过十位摄影师的工作,串连起了整个中国。这样一个展览是需要这样十位摄影师去集体呈现,当然回到每个人自身,这样的作品只是在自己特定的一个时间段需要去面对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当你每天面对的都是这种痛感的时候,或许会产生很多麻木的状态,所以不断的去突破和寻找新的方式去面对这个超现实的世界,是现阶段每个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张晓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1981年生于中国山东省烟台,目前在四川成都工作生活。2005年,张晓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系,2005-2009年曾在《重庆晨报》担任摄影记者。张晓赢得过许多艺术奖项,其中包括2010年的《他们》荣获三影堂摄影奖;2009获得第二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10年荣获法国才华摄影基金冠军、2011年又凭借《海岸线》获汇丰银行摄影奖。

他的出版作品包括《海岸线》(Actes Sud,2011年;Jiazazhi Press,2014年);《他们》( Jiazazhi Press,2012年; Editions Bessard Press,2014年);《陕西》(Little Man Press,2013年)。

2018年获得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罗伯特·加德纳摄影基金,将在作品系列“陕西”之后的进一步研究并重访节庆活动,并检视节庆的另一个面向:从传统道具和传统意义向媚俗娱乐和媚俗消费的转变。

烟台成都哈佛直男摄影艺术家张晓的所见即所得

张晓,海岸线,2009-2013,©张晓

“海岸线”系列作品自述

对于我来说,“海岸线”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我在旅途中寻找我內心的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