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合谷穴”的作用特點,為什麼說“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因其位於手部虎口處,取穴方便,針刺感應能弱能強,適應證又廣泛,所以在臨床上最為常用。

深入研究“合谷穴”的作用特點,為什麼說“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的治療範圍以頭面、五官部的病症為重點。《玉龍歌》說:“頭面縱有諸樣症,一針合谷效通神”;《四總穴歌》又概括為“面口合谷收”一語。早在《針灸甲乙經》就記載:“唇吻不收,聾,耳中不通,齒齦痛,合谷主之”,《銅人圖經》載:“合谷治目視不明,頭痛,齒齦痛,喉痺,痿痺,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所述病證,其部位多在頭面五官。《雜病穴法歌》也說:“頭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為之主。”這說明,合谷穴治療頭面五官疾患,具有突出的功效。

合谷穴為什麼能主治“面口”呢?主要是由於經絡的到達。手陽明大腸經的分佈,從手走頭,上達頸部、面頰、下齒及鼻部,再加絡脈和經筋,其聯繫範圍更廣。“面口”是概指其經絡所通到的部位,也是其治療作用所到達的部位。《靈樞·雜病》說:“齒痛……惡清飲,取手陽明”;“顑痛,刺手陽明。”《靈樞·經脈》載手陽明的主病有齒痛、頸腫、口乾、鼽衄、喉痺等,說明其經絡通路和主病是一致的。因為合谷是該經的原穴,所以對這些病證,有突出的治療作用。

深入研究“合谷穴”的作用特點,為什麼說“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不僅善的頭面五官病,又以鎮痛見長,既可治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又可治腹痛、痛經。臨床上對頭,面,,項部的針麻手術,合谷是最常用穴。關於合谷的鎮痛作用,近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據測痛試驗,針剩一側合谷,可使全身應膚痛閾有不同程的升高,針刺期間痛閾逐步升高,40一50分鐘時達到最高點,停針後痛閾呈指數曲線下降,約每16分鐘下降一半,30分鐘後大致回覆到針前水平。一般認為,其鎮痛效果依頸部,胸部,腹部,下股、上肢的順序遞減。如與三陰交同針,則對上臂部最好,腹部次之,頸部更次之。動物實驗證明,電針合谷對牙髓刺激(痛)有抑制作用,其鎮痛作用比足三里強。

合谷還用於發汗解表、祛風散寒。(《雜病穴法歌》:“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內關、陰交杵。”概括了三穴的主治要點,意指合谷能發汗和止汗,內關能催吐和止吐,三陰交則能止瀉和通下。因此本穴常用於治療感受風寒、寒熱、頭痛、無汗或多汗等症,對於九竅不利有宣通利竅作用。本穴以發汗解表為主,又可用於止汗固表。如在“熱病汗不出”的情況下能發汗,在“汗不止”的情況下能止汗。當然還得注意運用適當的刺法,如同樣以

合谷、復溜治療汗證,就有無汗補合谷、瀉復溜,有汗宜瀉合谷、補復溜之說。《攔江賦》載:“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施針,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

深入研究“合谷穴”的作用特點,為什麼說“面口合谷收”?

合谷又常與太沖配用。《席弘賦》:“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均用以祛風定痛,註釋者認為:合谷、太沖皆為原穴。合谷屬陽主氣,太沖屬陰主血,兩穴同用能搜風、理痺、行瘀、通經,因兩穴位於四肢歧骨之間,猶如把關之將士,故稱為“四關”。

合谷與三陰交配伍,則具有理氣、活血的作用,常用於婦產科疾患。早在南北朝時,徐文伯就用補合谷、瀉三陰交的方法來墮胎,近人對因妊娠過期、胎膜早破等指標採用電針兩穴引產,也收到良好效果。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針刺合谷、三陰交穴,對臨產婦能增強宮縮、擴張宮口,所以,現在也用於引產和無痛分娩等。

深入研究“合谷穴”的作用特點,為什麼說“面口合谷收”?

從合谷的治療作用分析,“面口合谷收”一語是抓住了要點。它反映了經穴主治的規律。

手三陽俱走頭,陽明主面,手陽明則著重聯繫口鼻部。合谷雖然也用於腹部病症,但這不屬其主治重點,很多是出於配伍應用,如與三陰交、太沖、足三里等穴相配便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