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老”藥碰到“新”問題

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老”藥碰到“新”問題

2016年,美國FDA發出了限制使用氟喹諾酮藥物的安全警示,並更新了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包裝黑框警告。提出鑑於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可能發生多種永久性嚴重不良反應,對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細菌性慢性支氣管炎和非複雜性尿路感染的患者只有在沒有其他治療選擇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而對於一些嚴重的細菌感染,包括炭疽、瘟疫和細菌性肺炎等,因獲益超過其風險,治療時選擇喹諾酮類藥物仍是合適的。這會對臨床抗感染治療中的氟喹諾酮類用藥習慣產生一定的影響。

喹諾酮類藥物是人工合成的一代含有4-喹諾酮基本結構的抗菌藥物,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第一代喹諾酮類藥物已經在臨床上應用,如吡哌酸。1979年諾氟沙星問世,又稱氟哌酸,隨後又合成了一系列含氟的新型喹諾酮類藥物,統稱為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80年代之後出現的第三代、第四代氟喹諾酮類藥物更是以其多方面的優越性,成為了臨床上對抗感染的主力抗菌藥物,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最經典的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

但為何一類經典的常用藥如今卻面臨在美國退居二線的命運呢?其實,隨著科技、醫療水平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慢性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以及氟喹諾酮類藥物濫用問題的累積,藥物與一些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逐步顯現,最終呈現出用藥頻次與藥害事件數據的相關性。另外藥品的開發研製機構在新藥的研發過程中,重心往往是如何進一步增強“療效”,如何對抗變異的菌體,而在藥物安全性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往往不足,因而導致新藥在不良反應方面的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國外有數個被寄予厚望的氟喹諾酮類藥物都在上市後不久便因為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事件而退市就可見一斑。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主要有以下風險存在:

增加主動脈瘤或夾層風險

視網膜脫離風險

增加糖尿病患者嚴重低血糖症風險

增加永久性周圍神經病變風險

增加急性腎病風險

重症肌無力加重

肌腱炎、肌腱斷裂

消化道反應等等

這些不良反應都不是新出現的,可發生在用藥後的幾小時內或幾周內,且有可能同時發生,還與慢性病有一些關聯性。

當然,美國的情況生搬硬套於我國是不可取的,但應該也值得借鑑。早在多年前,我國的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就發佈過關於警惕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警示。2009年衛生部下發的38號文件也是基於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耐藥性的考慮而要求嚴格控制其臨床應用。目前各家大型公立性醫療機構使用的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注射劑和口服劑嚴格控制各不多於4個品規,且大多是臨床相對使用時間較長,使用經驗較為豐富的品種,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近幾年來,從一些藥學部門的處方點評數據回顧分析來看,臨床對於這些藥品的使用習慣確實也有所改變,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再是靈丹妙藥,用藥量降低,用法更是趨於合理。

那麼氟喹諾酮藥物究竟怎麼用才相對安全呢?首先患者應該和臨床醫生充分溝通,不能隱瞞病情,醫生在排除相關的慢性病及高風險因素後用藥至關重要;在感染致病原不明的情況下不盲目使用,用藥謹慎很重要,儘可能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權衡利弊,當用藥益處明顯大於風險時則應果斷使用。

另外,應該注意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能與氨茶鹼、解熱鎮痛藥、可致QT間期延長的藥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索他洛爾、西沙比利、紅黴素、三環類抗抑鬱藥和抗精神病藥)配伍。用藥期間患者應該躲著太陽走,避免引發光敏反應;每日喝水1200ml以上,稀釋尿液避免出現結晶尿;一旦出現任何上述不良反應的相關症狀,及時就醫。

抗菌藥物使用上醫務工作者要嚴格按照診療規範,嚴格劑量和療程,警惕不良反應的發生。而患者要嚴格遵照醫囑,切忌私換藥物或延長藥物使用時間。醫患攜手,共同努力,氟喹諾酮類藥物不僅能夠對症使用,而且還能發揮更好、更安全的臨床效果。

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老”藥碰到“新”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