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時代的英雄

近日,中青報冰點特稿《教育的平行線》,微信標題《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24個小時內,冰點週刊微信公號的閱讀量超過了270萬,粉絲漲了4萬多。和九零後師妹探討,為什麼這篇稿件能傳播如此迅速、如此廣泛、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移動互聯時代,讓我們這個世界互聯、互通,信息傳播更加快捷。這些年,北京法制晚報、新京報、京華時報、東方早報,這些紙媒都轉行做新媒體,紙媒的冬天來了嗎?傳媒還是一個好的職業嗎?

冰點特稿卻是重現了這個行業的職業價值和職業理想。關注網絡直播教育的,冰點特稿不是第一個關注的媒體,但以往的報道更多的是新聞通稿式的泛泛的宣傳,但這篇特稿從更多的細節出發,帶給我們整個社會的反思。在我看來,那是因為這是一個有社會使命感的週刊,由一群有新聞理想的媒體人在負重前行。這也是媒體的可貴之處,也是快捷消費的新媒體所無法企及的。

美國《時代》週刊2018年度人物分別給予了沙特記者賈馬爾卡舒吉,菲律賓記者瑪利亞瑞薩,緬甸記者瓦龍以及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的《首付新聞報》。正如《衛報》總編所說:“他們為守護真相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代表著世界各地無數人的廣泛鬥爭,他們寧願犧牲一切也要講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

撰寫《教育的平行線》這篇稿件的記者說:“8000字的稿子只是拋磚,自不能囊括所有,且有很多需要補充和完善的地方,但我們都知道,有待補充和完善的地方,遠不止稿子,所以,希望大家長存這份質疑之心,熱點之下,關注常線改變。”

這篇文章在成為社會熱點關注的時候,我正出差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儘管有心裡預期,但當我下到村裡時,還是被當地坑坑窪窪的土路,低矮的房子,被紫外線曬的黑乎乎的村民給震驚到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村子裡一路可見三三兩兩揹著書包回家的讀書娃,學校都是村子裡看起來不錯的建築。

在涼山州西昌機場等候飛機時,我看了一個宣傳摺頁,標題是助力實現中國教育公平之夢。宣傳冊中介紹的“雙師教學”項目是由友成基金會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運用遠程慕課方式,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將城市優質課程資源直接引進鄉村學校的一個創新教育扶貧項目。該項目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一到初三的數學課程通過網絡每日輸送到鄉村課堂。宣傳側中還有“青椒計劃”,一個致力於探索互聯網學習時代大規模社群學習的鄉村教師培訓成長新路徑;還有“放飛夢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項目”。

回京的飛機上,我邊上坐的是一位國內教育集團的工作人員,這次到涼山去考察了幾所學校,他們教育集團研製課件,由聯想集團免費提供硬件設施,通過網絡教學的方式,給涼山的孩子們帶去現代教育前沿的內容。於是,和這位工作人員聊到熱點文章,隨後邊上另一位乘客加入了我們的探討,他是涼山州一個縣中學的老師,他告訴我們,他們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和成都七中展開合作,對學生們進行網絡教育,他認為效果很好,成都七中的老師講課水平要比他們中學的老師高很多。他還告訴我們,現在涼山州推行一村一幼兒園計劃,以此來保證孩子們受到良好的學前教育。

這篇文章引發社會熱議背後,對網絡直播課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教育不公現狀有諸多褒貶不一的觀點,有認為並未給高考生帶來高分,並沒有實現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路徑。但這一做法,至少給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們帶去了外面的世界,學習的方法以及人生的N中可能,哪怕只是一束光,也將照亮很多孩子的人生。

正如好友轉發的曹林老師的評論所言:我們這些坐在電腦前靠鍵盤寫字的人,還是應該對那些努力想做一些事改變現實的行動派多一些同情的理解,多一些“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敬意,多一些呵護、善意和包容。

想起之前,小女跟我說,長大了,她要去當特殊教育學校的心理老師。當時,我很意外,為什麼有這個想法?小女給我的回答是,一個人吃蘋果就只有一個人嚐到蘋果的味道,我要把蘋果分給大家吃,那麼就會有很多人嚐到蘋果的味道啦。聽完小女的話,我沉默了許久。

這個時代,讓共享、互助的精神有了更好地、更生動地實踐,希望小女能一直保有這顆愛的心,去更多地為她將來的時代擔當。

2018年已餘額不足半月,這一年因移動互聯的發展,帶給我們的改變不僅僅是雙十一瘋狂的買買買,還可以有許多許多。引用《雙城記》中經典的前半句: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致敬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