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陳曉卿導演再次用人文的視角

展現了食物中蘊含的大美

談及最受歡迎的央視紀錄片,大多數嗜吃如命的中國人也許會馬上想起2012年開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舌尖”系列的口碑三季以來有如斷崖般層層下跌,但在2018年尾,“舌尖”系列的靈魂人物——導演陳曉卿先生再度攜經典班底華麗迴歸,帶來了新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開播至今獲得豆瓣9.3的高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風味人間》才配被稱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舌尖之味

《風味人間》共分為八集,不僅涵蓋了中國美食的方方面面,更是擴大了眼光,將立足點由中國延伸至整個世界。導演在講述中國美食的同時,兼而介紹外國與之相似的食物,分別展現了二者相同的風味和不同的魅力。

第一集《山海之間》

以自然地理為聯結紐帶,輾轉還原世界各國由自然的饋贈中獲得的山珍海味,以此表現和諧的人地關係。從例如本集中介紹的用當季純蟹黃炒制的“禿黃油”,膏體金黃油潤,豐腴鮮美,取滾熱的一勺澆在顆粒飽滿的甜美米飯上,攪拌均勻綿密後即是飽含江浙風情的家常美味。

節目甫一播出,“禿黃油”一夜之間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美食,銷售極為火爆。不得不說,中國人在“吃”這件事情上的動力,永遠是無窮無盡的。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還有中國的皖南火腿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間的比較。

前者粗放而直接,和其他食材進行簡單烹飪後就可以直接食用;後者卻奉為珍品般精美,需用名貴刀具切下薄片,配合美酒細細品嚐。雖食用方法各異,但二者其實殊途同歸。都是嚴選脂肪豐富的豬後腿,層層疊疊裹上粗鹽後風乾醃製長久的年歲,直到內部油脂結成晶體,鹽的滋味滲透進豬肉的每一條紋路肌理,最終形成動物性的恰到好處的軟膩濃香。成熟的那一天用刀破開堅硬的表皮,割過油脂結成的冰花,自然魔力的凝練就蘊藏在這一塊原本平平無奇的肉類裡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第二集《落地生根》

導演將目光放在了稻米與小麥身上,這些養活人類數千年的糧食作物被賦予了更美妙的意義。

它們在人類的手上遷徙流轉到風土人情各異的國家和地區,被變換為各式各樣的麵食,滿足人類對飽腹感的要求的同時,也給予了甘甜的舌尖滋味。在此就不得不提及西北人民的一雙巧手,他們能夠將普通的麵糰揉成千變萬化的形狀,包進不同口味的餡心,採用不同形制的炊具,手法或精緻或粗獷,通過千百年的積累,打下了這片面食王國的美譽江山。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第三集《滾滾紅塵》

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食物由被人類從自然世界採摘捕獵到手開始,就沾染上了紅塵的氣息。它們被不斷轉化,不斷加工,最後成為令人驚歎的傳奇。

例如古籍中記載並被今人還原的江南名菜蟹釀橙,雖與禿黃油同樣是螃蟹菜色,這道卻精緻繁瑣許多。將新鮮蟹肉蟹黃與肥嫩冬筍一同爆炒後加入橙汁熬煮,最後倒進掏空的柑橙小碗內小火蒸熟。出鍋打開橙蓋的那一刻便濃香四溢,蟹肉的肥美和橙肉的酸甜絲絲縷縷如膠似漆般交織在口腔,最終形成一種挑逗味蕾的鮮甜爽口的回甘,當真是中國古人的天才傑作與神奇構想。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第四集《餚變萬千》

則更深入地展現了“變”的哲學和內涵。原本平平無奇的食物在人類精妙的構思和精細的巧手下變幻萬千,通過刀工的塑造、火候的拿捏、調味的掌控,把原本只能稱之為“菜”的食物轉化成了“餚”。

而不同地區的人通過以上要素的改變,把同樣的食材演變為大相徑庭的滋味。淮揚菜大師周曉燕先生演繹的八寶葫蘆鴨,基於對鴨本身生理結構、關節骨骼的瞭解,通過的整鴨脫骨手藝,竟能保證鴨皮不破、鴨肉不損,完整地將冬筍乾貝菌菇糯米等八種食材填埋其中,外形塑造成精美的葫蘆形狀,技藝之巧奪天工可謂出神入化。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第五集《江湖夜雨》

一改先前的精緻畫風,把目光對準了時下最為火爆的夜宵市場。在食物的背後隱藏著的是人的故事,是無數深意和迷惘徘徊,是一片充滿俠義和酸辛的赤色江湖。

前半部分展現的是一片穠豔馥郁的紅:小龍蝦剝去外殼,彈牙緊實的蝦肉飽蘸紅油,咀嚼後帶來的是吮指的樂趣。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巴蜀火鍋辛香熾熱,帶給舌尖的是食材本身的脆韌柔軟和湯汁的火辣酥麻;燒烤噴香撲鼻,肉類和蔬菜在調料和炭火的共同修飾下變得搖曳生姿,帶給人們的是身心的愉悅和舒展。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後半部分展現的是一片平淡安寧的白:潮汕的夜粥是人們下班後片刻休憩的港灣,綿軟的米粒混合鮮味的香菇、異香的皮蛋或酥爛的瘦肉,一碗清淡過後,都市內浮躁惶惑的人心彷彿也就隨食物那樣安定了下來。

第六集《香料歧路》

以極微小的切入口,從最不起眼的香料的遷徙開始,層層遞進,展開的是一條壯美的食物與人與世界相互交往的版圖。它們的出現使食物的變化更加多元而直接,聯通的不僅是味蕾的快感,亦是鼻腔的沉浸。潮汕滷鵝、泰國冬陰功、四川煙燻香腸,千奇百怪的香料或匯聚於一鍋濃郁的湯汁內共同熬製,或相遇於一簇火堆內共同燃燒,它們共同構築了以上美食的味覺密碼和內在靈魂。

一場烈火烹油的演繹背後總要有默默無聞的付出,香料的存在就是這樣偉大而不可或缺的付出者。它們的完美演出不僅是人類對味道的試探,更是對環境的策略。

一篇文章讀懂《風味人間》

人文之美

《風味人間》的立足點當然不只是上文介紹的“風味”,更為重要的是“人間”。食物的變化說到底是人的變化,美食的底蘊說到底是人文的積累

不同的美食背後是不同自然風光和各異人生百態。每一集的鏡頭或華麗或質樸,除卻表現食材的活色生香,更要表達人間的大美。如第一集站在船頭捕獵旗魚的漁手,年輕的粗糙臉龐上閃爍的是理想的光輝;第二集凝望西北大地一生務農的老人,和大地一樣深沉褶皺的眼角是一生經歷的沉澱;第五集遊走鬧市與人群的滿臉煙火氣的中年攤主,被火燎得焦黃的指節陳述著城市與人生滄海桑田的變遷。

食物與人的關係其實很複雜,既是親密愛人也是刻骨仇敵,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這樣的矛盾中發展和前進。

追求食物美味的本質是追求生活的樂趣和美妙,口腹之慾的背後是生命孕育和人情流轉,是纏綿悱惻的狂喜和相愛。

未完待續

《風味人間》,仍在播出,未完待續。那些關於食物和人類的傳說還在繼續,只要有人的地方,紅塵江湖將永不消失。

最後還要苦口婆心一句:觀看時請務必準備食物,否則一場完滿的美食之旅難免帶上口腹的抗議和熬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