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淺釋-夢參老和尚

我們先講“地”。大家都知道“地”是土地,土地的涵義有很多,我們知道地下能生長五穀,地下含藏一切寶物,我們用的東西都從地下挖出來的。

“藏”者就是含藏義,大地就含藏這麼多功能;還有住持義,能載負一切眾生,一切事物在這片大地,它能負載得起,還能攝持。這是形容地藏王菩薩能負載一切眾生,使眾生的善業增長,惡業消除。

“本願”,在這部經當中是最根本的,“本”是根本的,他最初發願利益眾生的時候就是“本願”,這部經的題目是“地藏菩薩本願”,這六個字是別題,一個題目有通有別,“經”一個字是通的,凡是所說的一切法都叫

“經”,“地藏本願”就是別題,只有這部經叫“地藏本願”,其它的經就不是這樣子。

現在我們講講這一部經怎麼到傳中國來的?這部經原來是佛在印度說的,我們中國人不認識梵文,要是有懂得梵文的人,也是到印度求法的時候學的。所以必須經過翻譯,把原來的梵文翻成中文,那就需要一段時間。當時佛說完法的時候,這部經並沒有立即傳到我們中國來,而是結集很久以後,到了唐朝時候,實叉難陀才翻譯這部經。

以前還有一種說法,說這部經是法炬法師翻譯的,那是晉代譯的,事實上實叉難陀翻譯時是唐朝,二者翻譯的時間距離很遠。但是法炬法師的譯本,在法炬翻譯經典的目錄當中沒有記載,也不曉得是記載人的失誤,還是偏見,因為那個時候譯經場裡頭有一種偏見,都崇尚《華嚴》、《法華》,屬於大乘經典,談玄說妙那一類的;像這一類的經典,那時候的人可能不大喜歡,或者是在接受上有問題,因此在法炬法師譯經的目錄裡頭就沒有記載。

這部經的翻譯只剩下現在的流通本,實叉難陀的譯本,經題底下有“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唐朝是李淵建國的,佛法在唐朝時候最為興盛,那時候譯的經特別多,因為崇尚佛教,大德也多了。于闐位於現在的新疆,翻譯的名字不同,史書上記載有“於遁”、有“于闐”,都不一樣的。

佛涅槃兩百三十多年以後,于闐國才建立,建國的時候有很多奇特的歷史,初期的老國王很能幹的,建國之後努力宣傳佛教,因此這個國家的佛教很興盛。但是他的晚年沒有兒子,他憂愁這個國家,沒有人來繼承,他供的有毗沙門天王像,就祈求毗沙門天王加持,因此他到廟裡祈求,就在毗沙門天王像的肩膀上產生了一個嬰兒,那個時候奇異的景象很多,這個嬰兒就繼承王位了,發展這個國家。

出家人沙門,我們翻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又翻為比丘、破惡、怖魔、乞士,翻譯的名詞很多,在各種經典上講的可能都不一樣。

“實叉難陀”就是這位三藏法師的名字,為什麼叫三藏呢?佛陀說的法分成三大類:經、律、論,律就是佛教的法令,就是戒規;經就是教理;論就是辯論、討論、議論。這位法師,經也通、律也通、論也通,才能夠成為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就叫三藏。

“實叉難陀”也是梵文,翻譯為中國話就叫“學喜”,他的智慧很宏、很廣、很大,他發的願心也很大。不僅能夠通達於大小乘的經教之法,對於佛經、律藏、論藏他都通達,也匯通了印度的外道。他到了中國沒有多久,《華嚴經》就譯成中文流通了,這類大菩薩是發願再來的人,無所不通曉的。大家讀誦的經,實叉難陀翻的很多,我們現在讀誦的八十卷《華嚴經》就是實叉難陀翻的。

實叉難陀是崇信大乘的,但是他不認為《地藏經》是小乘。人稱實叉難陀是華嚴菩薩,翻《華嚴經》也翻《地藏經》。有一個人最欽佩實叉難陀,他也是弘揚《華嚴》、《地藏經》的,那就是弘一法師,儘管弘一法師沒有明講,但他的書法寫的也是《華嚴經》,要不就寫《地藏經》。實叉難陀在中國翻譯經典時住在長安的大遍空寺,這間廟還在,現在改成香積寺,他在那間廟裡翻譯這部經。

這是譯經的人,為什麼我們要知道譯經的人呢?我們要學哪一部經就不可忘記人家的恩,如果沒有他的翻譯,我們沒有辦法學習。在印度,佛說的經、說的法很多,如果我們這裡沒有翻譯過來,就不知道了,現在到西藏去,西藏有很多經典,藏文有,漢文沒有,西藏離印度近,就直接翻譯,所以要把翻譯的法師略作介紹。

《地藏經》淺釋-夢參老和尚

陝西法門寺菩薩塑像(資料)

《地藏經》淺釋-夢參老和尚

佛友門可關注佛家思想,每天推送佛門知識.講解。

私信 手抄經 可免費結緣手抄經

私信方法:點擊佛學思想圖標 在我的主頁找到發私信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