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在見到明滿珍老人之前,筆者曾想象過關於百歲老人的無數種形象,或蒼顏白髮、慈眉善目,或身體羸弱、老態龍鍾。卻從未想到,在一位百歲老人身上,會出現孩童般懵懂的眼神、稚氣的語言和純淨的笑容,這種氣質跟明滿珍老人並不違和,彷彿這就是她原本的模樣。

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當一個人真正經歷過一個世紀,那麼她的人生必然是豐厚飽滿的,每一條皺紋都可能寫滿了故事。

1918年4月4日,明滿珍出生在明莊村,是家裡的第四個孩子。那時候,國家內憂外患,動盪不安,能吃飽穿暖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明滿珍靠著一碗碗清可見底的黑麵糊糊和野菜糊糊長大,幾乎沒有買過新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小的,留給她繼續穿。

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幹農活、做女紅、燒飯、帶弟弟妹妹,明滿珍年幼時就已經能做很多事,唯獨不能讀書識字。那個年代,讀書是富人家孩子的特權,窮人家沒錢供孩子讀書,尤其是女孩,賢惠能幹,嫁一個好男人才是衡量女性價值的標準。

明滿珍也不能例外,16歲那年,經媒人介紹,她認識了來自甘肅張家川的馬英武。馬英武人如其名,英俊偉岸,還識文斷字,明滿珍覺得很好,兩人便喜結連理,從此在明莊村定居。

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馬英武和明滿珍結婚十餘年,一起經歷了戰亂、饑荒、朝代更替,卻沒有一起白頭偕老。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馬英武因病去世,留下了明滿珍和八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還因為失足溺水永遠離開了人世。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這個瘦弱的回族婦女一度日夜無眠,以淚洗面,可她並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擊垮,而是選擇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個家庭的重擔。

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苦難的生活給予明滿珍最大的饋贈就是練就了她堅毅的品質,她獨自將七個孩子拉扯成人,讓他們唸書識字,還妥善安排了他們的婚事,甚至將最小的兒子培養成了一名人民教師。

待孩子們都成家立業,歲月卻將明滿珍變成了古稀老嫗,她選擇和三兒子馬克儉一家一起生活。

“我就是祖母一手帶大的,小時候的衣食住行都是由她照料,所以我和她非常親。”馬克儉的兒子馬思禮說,自他記事起,祖母就是一個富態慈祥的老太太了。“每天樂呵呵的,似乎沒有什麼煩心事。以前吃過的苦,受過的罪,從來不跟兒孫說。性格也要強,自己能做的事絕對不會麻煩別人。90多歲的時候當了高祖母,還能拄著柺棍到村裡串門,我們都盼著她能這樣硬硬朗朗過一輩子。”

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人有旦夕禍福,四年前的某一天,明滿珍在躬身提水壺的時候不慎跌倒,導致肱骨骨折,從沒住過院的人第一次住進了醫院,身體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垮了下來。“瘦了,整個人小了一圈,也不能下地,胃口小了很多,最常吃的就是雜糧粗麵,好消化。耳朵和眼神也不行了,辨認一個人需要通過仔細看、仔細聽才能知道是誰。可思維一直很清晰,別人說啥、問啥,她都能說上來。為了方便照顧祖母,我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輪流陪護。”

幾天前,明滿珍的大兒子,83歲的馬克誠離世。和十多年前失去二兒子馬克勤一樣,老太太又哭了許久。

為了開解老人的心情,大女兒馬克英將老母親接到自己家裡小住幾天。馬思禮說:“我大姑和小姑家都在明莊村,相隔不遠,隔段時間老太太就想過去轉轉,夏天天氣好,我們就用輪椅推過去,順便讓她透透氣,天氣特別冷的時候,就開車送過去,怕老人家著涼。”

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2018年12月6日,一個寒冷的早晨,筆者跟隨馬思禮去馬克英家拜訪了明滿珍老人。

老人皮膚白淨,穿著合身的黑色外套坐在炕上,眼睛裡全是光芒,想來年輕時也是清秀佳人,只可惜當時條件有限,老人並沒有留下年輕時的照片。

當天老人的外孫女明如蓮和孫女婿海正平也來探望。老人家能準確說出他們的名字,聊天的過程中,老人時而笑得像個孩子,時而又悄悄抹淚。

提起過去,她只說了一句話:“那時候窮,沒有過上好日子,直到共產黨執政,我才過上了舒坦日子,好好活著,多過幾年好日子麼。”

寧夏固原明莊村有位百歲老人,如今五世同堂,感嘆日子越來越好

簡單的話語,能看得出明滿珍老人對生活的熱愛。在這個流行養生的年代,許多人都在尋找長壽的秘訣,聽了這位世紀老人的故事,筆者認為,長壽不在於飲食的精緻,不在於家境的優渥,在於一個人在轉瞬即逝的流年中,嚐盡了酸甜苦辣,看淡了悲歡離合,仍然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