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灣區 │ 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持


聚焦大灣區 │ 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持


本期焦點

  • 廣東-香港-澳門灣地區面積廣闊,人口眾多,GDP總量可觀,發展潛力巨大。大灣區倡議是一次通過整合基礎設施與技術來確保協同增長的嘗試。
  • 在實體互聯互通層面,長達36千米的港珠澳大橋和高速鐵路便是例子,它們滿足了近7000萬人的交通需求。
  • 在北京、廣東和香港特區三地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大灣區最終將會成為東方的“硅谷”。

拓寬風險投資資金來源

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鑑-2017》的數據,中國國內風險投資公司的數量從2005年的319家大幅增加到2015年的近1800家,在10年裡增長了5倍多。投資總額也從631億元人民幣飆升至6653億元人民幣,增幅超過10倍。從具體資金來源來看,國有資本發揮了突出作用:國有企業佔35.3%,私營企業佔14.4%,個人佔12%,混合所有制企業佔5.2%。這種早期由國家資助初創企業的普遍現象與上世紀50年代硅谷的情況類似。《小企業投資法》是為風險投資者提供稅收優惠待遇而制定的。

由於初創企業的高風險性質,在沒有安全穩定的資金流的情況下,銀行要在幾年後才開始支持初創企業。因此在初創階段依靠政府資金是至關重要的。長遠來看,大灣區的技術型合資企業需要拓寬風險投資渠道,以增加融資空間。近年來,這方面的發展較為順利。2018年上半年,全球47%的私人風險投資資金流向中國,首次超過美國。

圖: 中國新增風險資本投資額

聚焦大灣區 │ 資本市場的強力支持

科技獨角獸公司可以從離外市場獲得融資

香港特區的高效資本市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成功的技術型合資企業的融資需求將會增加,特別是在產品商業化的階段。大灣區企業應利用香港金融市場的深厚性和開放性。香港特區在過去三十年一直是中國通往世界其他地區的金融門戶。儘管內地經濟迅速開放,但這一重要角色至今未變。目前,有1000多家內地企業在香港特區上市,總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佔香港特區總市值的60%以上。香港證交所最近實施的同股不同權制度讓科技企業主可以更容易地進入資本市場,而不會削弱他們對公司的控制權。因此,阿里巴巴目前正在重新考慮再赴香港上市。

撇開股市不談,內地企業在香港特區通過發行人民幣和美元債券來籌集資金。2017年,中國企業在海外發行的債券達到創紀錄的1178億美元,同比增長123%。中國市場的增長是由國有投資企業的投資需求、民營企業融資需求以及中國在全球信貸指數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所驅動的。

結論

大灣區在深圳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科技企業,比如專注於無人機研發的大疆創新、專注於電信行業的華為技術公司以及專注於遊戲/移動應用的騰訊控股。此外還有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承包公司,僱傭了100萬名工人裝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

硅谷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源自於倡導創新理念的文化。私營企業一直是其不斷成功的推動力。培育民營企業需要明確的激勵機制,同時要在可靠的監管環境下嚴格保護知識產權。這將在那些已經建好的宏偉的基礎設施上決定大灣區最終是否會走向成功。

目前星展聚焦大灣區,已經詳盡分析了大灣區的地域優勢、科技創新情況以及資本市場,如果您還有任何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通過參與下方投票讓我們知道,我們會及時為您送上最相關的新鮮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