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榮呼喚文化創客

新華網 韓家慧

文化勾勒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點綴我們日常的點點滴滴。全面建成小康不僅是讓7000萬人擺脫物質的貧困,一個更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維度是讓國民走出精神的貧困。而走出精神的捉襟見肘,離不開文化的繁榮,離不開文化創客。

創客,自2015年被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起,便熱度不減。近日,商界黃埔軍校——湖畔大學迎來二期學員,招生第一要求便是創業3年以上。從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到遺老遺少的全聚德烤鴨宣佈互聯網化,以創客之名,中國的“雙創”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據悉,2015年,北京共有20餘萬首在線歌曲因版權問題下線。中國打擊盜版,加大網絡音樂版權保護力度,利好華語音樂發展。培養聽眾付費意識,可能一開始會有人不適應,因為付費問題便不再聽音樂,但是應認識到寫歌唱歌都是勞動,聽歌是消費,我們不能無償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只有解決了音樂人生存溫飽問題,從事這行的人越來越多,才會出現更多的音樂創客,進而創作出更多的音樂精品。一位娛樂記者曾在自己的公眾號坦言,為什麼國內音樂選秀節目收視率明顯下滑,節目存在感日漸微弱,很大的原因在於華語音樂黃金時代的遺產被消解殆盡,而原創生產力的匱乏註定這種迴光返照只能是一時風光。由此,創新才是活水源頭,華語音樂的繁榮呼喚音樂創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早已寫入國家戰略。然而,時下韓劇當道,各大衛視熱播的選秀節目、真人秀節目版權大部分來自國外,大量同質化節目的背後是審美疲勞,我們需要貼近中國實際,表達群眾生活,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娛樂節目形式。

4月17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將從節目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對真人秀節目進行引導調控,原則上不允許再製作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節目。把綜藝節目納入良性的發展軌道,無疑是對行業的正確引導和扶持,健康的電視行業生態更有利產業的創新發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幾十年前王小波曾說,國家往往高估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低估我們的文化鑑賞水平。很多時候情況是,作家生產什麼,讀者看什麼。2015年劉慈欣《三體》摘得雨果獎最佳長篇,2016年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文學方面近年來成績斐然,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其他行業也應奮起追上。

“娛樂至死”需要避免,“成風化人”不能空談。提起英國,你會想到莎士比亞;提起捷克,你會想到卡夫卡;提起美國,你會想到邁克爾·傑克遜;提起日本,你會想到宮崎駿……提起中國,你希望別人會想到誰?我想一定有那些生產精神食糧的文化創客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