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的數字帝國狂想曲

愛沙尼亞的數字帝國狂想曲

【編者按】數字經濟席捲全球——誰是最強者?——二十一世紀以來,新興技術在厚積薄發後,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各領風騷,成為帶動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新動力。經年佈局,各國“屯糧”幾何?看數字經濟如何以“變局者”的姿態攪動世界風雲。

作者 | 白芷

來源 | 起風財經(ID:QFCJ2018)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立陶宛並稱“波羅的海三國”,人口數量約131萬,尚低於北京一個區的人數。1991年,它從前蘇聯獨立時,全國只有一根電線杆,以至於獨立信息都是由鄰國芬蘭向外界公佈的。

27年後,愛沙尼亞一躍成為歐盟區域內經濟增長率排名前三的國家,英國巴克萊銀行將其評為“世界數字發展第一名的國家”,同時它還被認為是“全世界國民人均創業企業數量最高的國家”——著名的skype和Mosaic瀏覽器都是出自愛沙尼亞的企業。由於高速增長的經濟和發達的科技,愛沙尼亞又被稱為“波羅的海之虎”。

從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到數字世界的橋頭堡,愛沙尼亞到底經歷了什麼?

愛沙尼亞的“數字國家計劃”

獨立之前,愛沙尼亞是以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參與國際政治的,中間歷經的51年都處於封閉狀態下。除此之外,在整個歐洲語言難度排序中,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排名最高。且在宗教盛行的歐盟區內,“無神論者”愛沙尼亞就像一個格格不入的古怪夥伴。

就是這麼一個“奇怪”的國家,為什麼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全球創業者紛至沓來?又為什麼會創造出skype\transferwise\hotmail這些全球公用的知名的互聯網應用工具?

不得不說,愛沙尼亞趕上了一個好時機。

愛沙尼亞獨立之初正值1991年全球互聯網革命萌芽時期,彼時年輕的國家不願意繼續沿用莫斯科腐朽低效的官僚行政體系,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誓要藉著互聯網的這股東風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和行政體系,立志成為建設在互聯網上的全球第一國。

早在1994年,愛沙尼亞就開始了數字化的革新道路

,新技術的啟蒙之早,讓世界各國歎為觀止。1995年愛沙尼亞提出要將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全面實現互聯網化,並率先設立了基礎互聯網IT技術教育、幼青少年的信息科學技術的教育課程,此後在歐盟實行了全面推行。

1996年,愛沙尼亞政府出臺“虎跳”計劃,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在全國範圍內設置了數千個無線網絡免費區域,使該國成為歐洲第一個在每所學校都實現聯網的國家。

可以預料的到,新型教育模式為愛沙尼亞培養了大量的數字科技人才。

最早的區塊鏈架構提出者不是中本聰,早在2007年,愛沙尼亞塔林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的兩位老師就提出了一個叫Mekerchain的鏈式數字結構架構。基於此,美國一家名為Guardtime的老牌區塊鏈公司提出了KSI無鑰簽名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被稱為聯盟鏈系統的雛形。”愛沙尼亞“數字國家計劃”的顧問委員會成員曹寅在一次採訪時表示。

據瞭解,KSI無鑰簽名系統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美國五角大樓、北約等一些信息安全非常敏感的國際部門和國際組織。

1999年,愛沙尼亞推出了名為“e-Estonia”的項目,即“愛沙尼亞數字國家計劃”,其目標是重建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將物理世界的一切昇華至數字空間。受益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較小的人口基數,愛沙尼亞較為順利的推行了該項目,為此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面實踐數字公共服務的國家奠定了基礎。

據瞭解, “e-Estonia ”項目的核心要素是數字身份。截至2012 年,90%的愛沙尼亞人就已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卡,可用來取得政府服務以及在歐盟國家旅行。

經年佈局,愛沙尼亞基本上已經全面完成了“數字國家”的建設。目前,該國99.6%的銀行交易是通過電子銀行服務完成;98%的納稅和海關申報是在互聯網上進行,時間成本節約至3—5分鐘;99%的公共服務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政府每年可節省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2%的支出。

“數字帝國”不得不說的兩大項目

愛莎尼亞有兩個極富盛名的項目,

一個是“X-Road”,另一個是“e-Residency”。

2000年,愛沙尼亞的X-Road安全在線數據傳輸平臺被首次推出,旨在實現新的歐洲一體化,甚至可能是新的全球化。

相關資料顯示,X-Road項目被描述為“e-Estonia的支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公共數據庫系統,旨在打通愛沙尼亞政府部門以及重要的本地公用事業公司的數據庫,實現關鍵數據在整個國家公共基礎設施內部的互聯和互通。根據2016協議,愛沙尼亞已經將KSI的無鑰區塊鏈結構與X-Road進行了深入的結合,運用區塊鏈的技術來實現項目目標。

目前,愛沙尼亞本國的X-Road已基本全面實現重要基礎設施的數據互聯,並且有超過900家的私營公司也加入了這個數據共享計劃。

除了國內數據的互通,X-Road項目還要實現愛沙尼亞與芬蘭、瑞典、拉脫維亞、阿塞拜疆、立陶宛等周邊國家的數據互聯互通,逐步實現歐洲的由東向西、由物理向數據的新型一體化。2017年6月,該項目已經實現了在愛沙尼亞和芬蘭之間進行數據共享。

2014年,愛沙尼亞宣佈要將數字公民身份向全世界的公民開放,其推出了“電子居留(e-Residency)”項目,也被稱為“數字公民計劃”,邁出了歐洲區塊鏈改革的第一步。

“當今的青年人們開始做一個更大的夢,他們希望未來在選擇國籍時就像選擇加入某個在線興趣社群那樣容易,同時這也是數字公民計劃的初衷。”E-Residency項目執行人Kaspar Korjus笑著表示,“我們希望在2020年能夠吸引全球1000萬人成為愛沙尼亞的‘電子居民’。”

展開來講,該計劃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申請“電子居民”得到由政府認證、頒發的電子身份證號碼享受愛沙尼亞的部分線上服務。其目標是在有歐盟保障的安全環境中,提供一個能夠輕鬆建立、運營的全球網絡。

截至2018年7月份,全球已經有來自136個國家的35000人通過E-Residency成為愛沙尼亞電子公民,其中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及眾多其他知名人士;累計成立的數字公司超過6000家,涉及區塊鏈、大數據等眾多新興領域。

那麼,這兩大項目又會對愛沙尼亞國內外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身在中國的你可以遠程註冊一家愛沙尼亞公司

“e-Residency”項目使得愛沙尼亞人的生活正快速走向數字化。數字時代下,愛沙尼亞人自出生起便擁有了自己的“電子身份”。

實際上,這個項目“顛覆”了愛沙尼亞人的生活:他們可以在全民選舉中使用線上投票;可以在家中對罰單提出質疑;無需再準備繁雜的貸款申請資料,因為他們的收入、債務、儲蓄等數據已經實現了系統內部共享;看病時不需要再提交任何資料,因為醫生可以在線查看以往病歷。

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到,數字化讓效率大大提升。愛沙尼亞內閣使用無紙流程,在網絡上公佈所有立法草案,每週的內閣會議平均時間,從大約五小時縮減至九十分鐘。其線上土地註冊系統,大舉改革了房地產市場,把土地轉移流程從三個月縮減為一星期左右。

除此之外,數字化還加強了隱私保護。愛沙尼亞人的健康記錄都是單一記錄,不會共存於一個資料庫中,每個人對自己的健康紀錄都有獨自專屬的存取密碼,可以自己掌控與決定讓哪些醫生或家人在線上獲得這些資料。

不僅是愛沙尼亞本國公民享受到了數字化所帶來的便利,“e-Residency”項目還讓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一個“跨國數字身份證”,以實現用數字方式加密、驗證及簽署文件等。

創業者可以使用其“跨國數字身份證”,在20分鐘以內註冊一家公司並通過線上進行遠程管理;多個聯合創始人之間進行數字簽名使得業務管理和投資變得更加簡單;可以在歐盟內部運作,充分利用其單一市場和法律框架。

“儘管愛沙尼亞的能力只有一百多萬,但我們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一千萬的支付、執行一千萬個請求並簽署一千萬個合同,即使是十倍大的國家也無法超越我們。但好消息是,你可以加入我們的‘數字公民俱樂部’。”愛沙尼亞總統Kersti Kaljulaid自豪的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