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哪些?未來我們去哪兒養老?

一、中國老齡化特點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全國老齡辦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人。中國老齡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趨勢。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這意味著30年後,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約佔屆時亞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

在老齡化急劇發展趨勢下,老年慢性病人佔比上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佔老年人死亡原因的33%,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炎、肺癌是過早死亡的三大原因,糖尿病、肌肉骨骼障礙、抑鬱症成為失能的三大原因。壽命提高了,但是功能下降了,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負擔。

在這種背景下,亟需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近期應對與遠期戰略相結合、頂層設計與基層實施相結合、社會發展規律與國家管理模式相結合、國際經驗與現實國情相結合的角度,在學術研究、社會政策、產業發展、技術支撐等多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討論,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中國方案,打造符合中國特色的康養之路。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哪些?未來我們去哪兒養老?

二、目前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

2017年28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國發〔2017〕13號)提出,到2020年,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一)居家養老

和世界上任何國家一樣,我國將以居家養老為主。但是,我國家庭規模小型化和“4-2-1”結構家庭日益增多,傳統意義上的居家養老模式發生重大變化,需更多借助於社區服務和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其中,長期照料、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老年護理服務蘊涵著巨大的社會需求。

優點:符合中國傳統的養老習慣和觀念,成本低。

問題:隨著中國家庭人口模式的變化,子女少老人多已經成為嚴峻的現實;居家養老越來越困難。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哪些?未來我們去哪兒養老?

(二)機構養老

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

優點:集中居住便於管理和服務。

問題:投資大,回收週期長,盈利困難;監管困難,對經營中發生在機構內的傷病、死亡等重大問題沒有相應明確的解決辦法,時有糾紛困擾經營者;服務人員培訓難度大;入住者成本高,低收入家庭難以長期支撐;隨著老年人的增多,養老機構明顯供給不足。

(三)居家養老和社區服務相結合

是指在社區建立一個支持家庭養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由社區服務人員提供居家養老的服務,而不是由家庭成員所提供。提供“三助”“兩託”“兩諮詢”服務:助餐、助理、助醫;日託及全託服務;法律諮詢和心理諮詢等。

優點:符合政府養老產業政策,鼓勵各種形式資本進入居家養老服務領域;符合大部分老人“養老不離家”的思想。

問題:資金和人員缺口大。投資回報率較低,後續支撐難度大;服務受眾廣,因而對服務品質和人員要求高,服務人員難以滿足要求;社區養老功能不全、服務能力不強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四)居家養老與社會服務相結合

由政府購買服務,企業負責運營,是一種居家養老服務提升模式。老人住在家中,由社會來提供養老服務。通過信息平臺整合社會資源,根據老年人居住、需求等情況,打造綜合服務型、護理康復型、嵌入照護型等各類功能型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流動健康服務車、緊急救援、家政服務指派、體檢康復、送餐到家、上門家政等功能服務。

優點:居家養老能夠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區資源,使養老成本大大降低。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哪些?未來我們去哪兒養老?

(五)醫養結合機構

運營方有醫療背景或能整合醫療資源及運營物業,在一定範圍內,為長期臥床老年患者、殘疾人、臨終患者、絕症晚期和其他需要醫療護理的老年患者提供基礎護理、專科護理,根據醫囑進行支持治療、姑息治療、安寧護理,消毒隔離技術指導、老年保健、營養指導、心理諮詢、衛生宣教和其他老年醫療護理服務。

優點:投資回報率較高且穩定;醫護有保障。國家支持養老機構按規定開辦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醫務室、護理站等。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支持有相關專業特長的醫師及專業人員在養老機構開展疾病預防、營養、中醫養生等非診療性健康服務。對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

問題:醫護人員難招、難留,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等風險;醫養結合難,醫屬於衛生部門,養屬於民政部門,會存在一些扯皮的問題。

(六)抱團式養老

一些文化水平相仿、性格相投、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在一起共同租住、共同生活、共同娛樂,相互幫助、相互照顧、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每個人承擔一定的家務。

優點:凸顯了老年人對集體互助養老方式的期望和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

問題:健康老人參加“抱團養老”,困難的是那些患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大家住在一起,難免會面臨日常家務負擔、金錢支出的分擔、彼此人際關係等等問題。另外,國家沒有相關規範和要求。

(七)候鳥式養老

以天氣氣候條件為前提,在外地購房或租住,或入住相應的養老機構,屬於“候鳥”型客戶,每年冬季“飛”往南方,夏天飛往北方。

優點:環境優美,氣候條件獨特,愉悅身心,達到怡情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

問題:服務對象有限制,應為自理老人,身體條件不好者不可行;成本較高。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哪些?未來我們去哪兒養老?

三、不可忽視的養護人員短缺

如今,養老服務供給則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顯;未來,這種矛盾會更為突出。養老服務問題多多,而最大的焦點和痛點大概就是專業養護人員數量嚴重短缺。越來越多的高齡、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需要專業的康復護理服務,但現在我國老齡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這一需求,養老服務人員非常匱乏。

益養老為您送上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