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一個能讓你深夜叫外賣的美食紀錄片

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這是出自《舌尖上的中國》的一句名言,充分道出了中國人對“吃”的重視,吃什麼?怎麼吃?這個能不能吃?短短的三句話問出了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和無止境的探索,其實這並不稀奇,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這樣的道理,以前人們打招呼第一句話就是“您吃了嗎”為開場語,吃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這麼簡單的事兒,它更像是一種儀式:味蕾、嗅覺、觀賞感都要達到應有的境界。

眾所周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由總導演陳曉卿、配音李立宏、作曲阿鯤等人組成的團隊製作的,從架構上擺脫了傳統國產紀錄片說教科普的套路,中間穿插這一個個真實飽滿的小故事,通過鏡頭直接的吸引觀眾對於飲食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與關注。


《風味人間》——一個能讓你深夜叫外賣的美食紀錄片

雖然《舌尖上的中國》製作很精良,但是人們卻都翹首企足盼著陳曉卿導演帶來新的驚喜給大家。這不,《風味人間》就是陳曉卿導演帶領他的團隊推出的最新紀錄片,陳曉卿此次他帶領團隊走出國門,跨越六大洲,走遍20多個國家或地區,尋找那些令人驚歎的奇觀性食物,記錄下那些鮮為人知的當地風味。還是讓人垂涎欲滴的畫面,還是李立宏老師熟悉的聲音……《風味人間》一開場,就引起無數“舌尖吃貨”粉絲們的感概,有該製作團隊的品質保證,奠定了這部美食紀錄片的爆款基礎。


《風味人間》——一個能讓你深夜叫外賣的美食紀錄片

並且從《風味人間》的播出內容來看,陳曉卿又有了新的變化,不再侷限於國內美食,而是將視野擴大到全球,尋找“中西方的不謀而合”,站在全球的視角來觀察中華美食的流變,在記錄下奇特而豐富的全球飲食同時,探討中國飲食在歷史和地域上的進程。比如對待火腿、大閘蟹、土豆等美食,中西方都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時亦有差異化的製作工藝,以體現全球飲食文化的特色。


《風味人間》——一個能讓你深夜叫外賣的美食紀錄片

在影像製作方面,《風味人間》也引進了新技術,運用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將美食在微觀世界的變化呈現出來,讓觀眾窺見食物細微的變化和紋理。這也是一個新的嘗試,突破了之前美食畫面的表象,展示出微觀層面的美,讓觀眾對食物的內在層面,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風味人間》——一個能讓你深夜叫外賣的美食紀錄片

最關鍵的要素,則是《風味人間》沒有偏離美食主線,而是繼續圍繞人與美食的關係,闡述了食物對人類的貢獻,人類對食物的認知,用美食闡述人生的意義,促使美食紀錄片迴歸到最初的美味享受,由此獲得廣大粉絲的認同。同時這也說明,美食紀錄片有著其本質特徵,儘管可以創新探索,但是也要遵循此類題材應有的風格特徵,不能偏離主題,否則就會遭到口碑、收視率的全面滑坡。

一份美食紀錄片的靈魂,不僅僅是在美食上,而且在於讓人們有著共同體驗,體會食物背後的文化,感受自然的饋贈,與製作的辛勞和工匠精神。在這樣一個稍微矯情一點,就會被認作是“心靈雞湯”的時代,如何讓觀眾們有著共同體驗是最難的地方,陳曉卿和他的團隊沒有在這上面大做文章,而是非常自然的去展現一個家庭或者一個村莊製作美食的整個過程:需要到汛期才會能嚐到的羅布烤魚、經歷一年四季的火腿肉、白族特有的梅子醋當佐料才會發揮出最佳美味的烤全豬,這些看起來很普通的日常生活過程,卻總會勾起我們心中對“家”的味道的留戀。


《風味人間》——一個能讓你深夜叫外賣的美食紀錄片

“美食,就像一次一次的探險。”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給廣大觀眾呈現極致的美感,將各種美食和生活方式展示給大眾,喚醒了很多人的回憶。小時候被媽媽喚回家吃飯的聲音。遠方的遊子回家後看到桌子上父母親手做的美味佳餚,“家”中的食物永遠是記憶裡最好吃,最能長久吃的食物,吃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不僅僅只是美食這一種含義了,它代表了全家人的團聚,從味蕾上的感覺到觸碰了心靈上最柔軟的一面從而勾起了記憶力最深處同而也是最美妙的回憶,相信有很多人看《風味人間》也是為了看看有沒有自己家鄉的美食吧,家鄉的美食被搬上了銀屏,卻實是讓人激動和驕傲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