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勇气兼具的魏延为何不被刘备欣赏,仅仅是因为脑后有反骨?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给我们的印象是他是一个热衷于造反的人物。他有能力,有才华,却始终不被重用,理由是脑后有反骨。今天看来,这只是个生理表征,连个生理缺陷都算不上,为何就成了一辈子不得翻身的依据了呢?

魏延,义阳人(河南南部信阳),出生地距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和刘备驻扎的新野都很近,应该有点老乡关系,这恐怕也是魏延一直想追随刘备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国演义》中魏延第41回出场即不俗:身长八尺,面如重枣,惯于使大刀,魁梧勇猛,大有关云长的风范。当时作为刘表手下一员虎将,果然不同凡响。

智慧与勇气兼具的魏延为何不被刘备欣赏,仅仅是因为脑后有反骨?

208年是一个天下动荡和急剧分裂的一年。这年曹操挥军南下,势如破竹,刘表惊吓而死,刘琮畏惧而降。魏延失去了效忠的主子,需要寻觅新的靠山,他想到了老乡且贤名在外的刘备。

智慧与勇气兼具的魏延为何不被刘备欣赏,仅仅是因为脑后有反骨?

此时的刘备在得知刘琮投降后,很清楚凭借自己仅有的几千人马如果在新野抗拒,搞阵地战,根本无法抗衡曹操。只有进行战略撤退,搞游击战,才有机会在运动中保存自己仅有的部队和实力。于是刘备带领张飞、赵云保护诸葛亮为首的谋士携带十万百姓缓慢向襄阳进发,名义上是保护百姓,宁愿和荆州百姓同生共死,借此赚足了民心;深层次原因是为了尽最大限度争取刘琦,因为刘琦手中现在还有几万大军,这几万大军是抗拒曹操的真正本钱;而最核心的原因是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踪来吸引曹操的注意力,借以掩护关羽五千水军的隐蔽撤退,这有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风格。刘备这一做法,可谓是一石三鸟:赚足了民心,赢得了盟友,保护了嫡系。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这个外表仁慈内心奸诈的“大耳贼”,他内心的战略野心却远远超过曹操。

智慧与勇气兼具的魏延为何不被刘备欣赏,仅仅是因为脑后有反骨?

荆州方面的真正当家人不是那个小孩子刘琮,而是蔡瑁、张允之辈,蔡瑁张允坚决不肯接纳刘备。义愤填膺的魏延带领本部人马占领了城门,准备招引刘备入城,帮助刘备找到一个战略基地。

但当时只有三千人马的刘备,觉得即使杀入城内也极难取得胜利,所以就没有回应魏延的义举,弄得是魏延尴尬被动,十分难堪。按理说刘备应该感激魏延投靠自己的行为,哪个主公不期望各方人才归顺自己呢?但刘备因自己的实力不济不敢入城,根本不考虑自己这一做法会给魏延带来什么后果,竟致魏延陷于危险境地于不顾,匆匆逃走了。魏延招引刘备入城不成后,果然遭到蔡瑁等人的围攻,因人单力薄,很快被文聘打败。投奔刘备不成,又失去了自己的存身之所,只有南下江南,一直到长沙才暂时依附了长沙太守韩玄。

魏延第二次出场是第53回战长沙,魏延对刘备依旧是不离不弃。协助老黄忠献城时差点被刘备当场斩杀,理由是背主叛亲,脑袋后有反骨,因此终生没有被刘备和诸葛亮大用。

智慧与勇气兼具的魏延为何不被刘备欣赏,仅仅是因为脑后有反骨?

《三国演义》原话说:“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魏延是个骄傲的人,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家伙,刘备和诸葛孔明不喜欢他,恐怕与魏延的这个性格有关吧!毕竟只要被重用,谁乐意造反呢?所以说造反只不过是个不重用的托词和借口,不喜欢不欣赏才是真实的理由。小编的观点你有何看法?请在下面留下你的奇思妙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