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虹普:華為雲EI加持讓智能製造加速升級

三聯虹普是一家專注於合成纖維及其原料生產技術及裝備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整合行業優勢,搭建“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建立行業大數據體系,實現金融、技術、信息的三聯融合。三聯虹普董事、戰略投資部總經理張敏喆表示,AI技術帶來的生產柔性,遠超人力,將幫助智能製造行業加速升級。

傳統制造業的新機遇

合成纖維製造行業對多數人是陌生的,但紡織行業大家就很熟悉。從前,紡織行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放眼全球,也是這樣的情況。紡織業其實也就是合成纖維製造業。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大量的合成纖維,比如80%的食用纖維是合成纖維;還有我們身上穿的棉麻絲毛製品,天然的纖維含量很低。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出乎意料的情況呢?張敏喆談道:“這是因為天然纖維受耕地面積的影響,產量不高,而且生產方式是高汙染的,合成纖維恰恰在這兩個方面有優勢,這使得合成纖維的需求變大。”

合成纖維是美國杜邦發明的,它的產業鏈從美國拓展到歐洲,再到日本,再到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大規模進入合成纖維行業前,臺灣是該產業全球流轉的前一站,上下游的配套非常完善。“舉一個例子,韓國東大門很多人都知道,東大門如果想用新材料做一件衣服,使用美國或日本的供應鏈,至少需要兩週的時間才能打板,而臺灣只需要兩天。”臺灣有很強的訂單承接能力,這就是生產的柔性。這個行業如果叫武林世界,臺灣就是武林至尊,因為能配套的都配套了,能完善的都完善了,供應鏈響應效率很高,產品質量也很高。

跟傳統紡織業不同,合成纖維行業是類似石油化工的連續性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目前,我國合成纖維產量佔全球的50%。張敏喆說:“因為我國有大量的民生需求,所以形成了最大最高效最先進的產能。產能的後發優勢,極大彌補了供應鏈協同的缺失,也形成了未來兩大發展方向。第一是產業鏈協同,協同後將輕易戰勝國際上的競爭對手。第二,合成纖維行業會有健康持久的發展,具備世界級的供需兩側的競爭力,會為合成纖維行業的集成解決方案提供發展機會。我們擁有核心工藝技術,水平和起點都很高,能夠給行業提供有價值的生產線,能夠讓行業的客戶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更高效益。”

智能製造釋放生產柔性潛能

工業互聯網的門檻比較高,需要參與者瞭解行業的工藝原理,業務開展的規則等。張敏喆用一句話概括:“在工業領域,比正確解決需求更難的,是提出正確的需求。”如果提出的需求不對,所有的事情都事倍功半。“這可能也是華為進入工業領域時會產生的困惑,因為客戶提出的需求是隨機的,順序是打亂的,難度也沒有區分,而且客戶對數據不瞭解,他不知道你能幫助他做什麼,他也不知道他需要提供什麼。這個過程產生了非常大的資源浪費。”

如何快速理解某個細分領域的業務開展規則和技術訣竅的邏輯?張敏喆說:“我認為,與工程技術服務公司合作是理想的選擇,三聯虹普就是這樣的公司。我們是合成纖維行業技術的所有者和產線的使能者,服務於行業各個層級的客戶,具備真正的服務能力,可以幫助華為應對不同的客戶需求。這樣一來,華為只需要做好平臺,提供通用型的解決方案,不必直接紮根於企業,所以說跟三聯虹普合作是很好的選擇。”

“我認同華為對數據的承諾,即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工業領域跟消費領域不同。消費領域是用不斷的產品更新,刺激消費者的眼球。工業領域就比較嚴肅,而且重視並保護各個渠道,也就是說客戶不會輕易共享數據和信息。我們提供服務的前提是,必須確保所有渠道的安全,使客戶能夠有效生產,確保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安全。”

華為有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可以在硬件、軟件上支持物聯網、AI多個技術領域,是優秀的系統集成夥伴,張敏喆表示。比如,華為最近推出的AI芯片,在三聯虹普的控制系統中就有應用場景。“華為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同時,華為有很多優秀的供應商、系統集成商夥伴,擴大了我們的朋友圈,使得我們有機會在其中找到技術合作夥伴,幫助合成纖維行業解決數字化轉型的問題。我們與華為雲EI(企業智能)團隊已經有了良好的合作。”

張敏喆指出,在與系統集成商合作,進入細分領域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所有的生產工藝數據並不是為數據分析準備的,這需要合作雙方快速高效的磨合。三聯虹普要幫助華為進一步瞭解實體產業的思維方式;而其自身則要從數據的角度,改變提出需求的方式,調整控制系統採集數據的方式,儘量匹配數據分析的邏輯。這是一個互相理解和跨界協作的過程,雙方在合作中已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溝通方式,讓雙方信心倍增。

“由於我們是流程型製造,生產線全部自動化,所以生產出的數據本身質量比較高,能夠真正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向去挖掘價值,提升產能。我們國家每年生產約25億錠合成纖維,它的體量非常大,過去講究的是穩定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但是隨著數據的介入,我們可以根據精準的數據,在大規模的生產中識別各種各樣的狀況,進而調整生產。這種柔性是人力所不及的,而這恰恰是AI能力的體現。”

工業生產中的數據採集,維度和頻度很重要。作為對比,人力採集能做到分鐘級就已經很不錯,但機器採集的頻度可以達到秒級、毫秒級。張敏喆說:“這就是除了維度以外,頻率的爆炸,它帶來的是實時、更精準、更柔性的控制。這也是我們希望跟華為合作達到的目標,並希望將我們合作的成果在行業推廣。”

智能製造將加速升級

合成纖維行業從建國以來就開始發展,現在已是第三代了,從前有很多精英投身於紡織行業。這個行業解決了民生的需求,基礎深厚,一直蓬勃發展,產能從2000年的500萬噸,發展到現在的4000萬噸。“在新時代,信息化和智能化將幫助我們沉澱先輩的經驗,帶給行業發展巨大的機會,對我們走向未來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過去在統一的標準體系下,以不變應萬變的情況下,合成纖維行業已經發展到極致了。面向未來,需求只會更細分更復雜。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化?個性化、小批次生產就是產業的協同方式,智能化和數字化也帶來了幫助,使得生產更加柔性,可以分門別類針對各種情況制定生產方案。“應對未來更為紛繁複雜、更加豐富的下游產業需求的時候,我們需要做好準備,利用好AI等技術手段,提供重要的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