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2018年的英劇寂寞嗎?不存在的。

甚至可以說,憑藉著幾部新的出圈神劇,《唐頓莊園》終結後一直被美劇蓋過光芒的英劇在2018年完成了逆轉勝。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FX電視網總裁約翰·蘭格拉夫借用了馬克.吐溫小說中的鍍金時這個詞,來形容這個美劇數量飛速增長與質量問題並存的時代。但英劇可沒有美劇這些毛病,事實上,英劇在穩紮穩打的這一年裡,正在進入一個新黃金時代。

英劇在2018年的開局並不算精彩,直到BBC1臺播出的諜戰劇《貼身保鏢》突然成為了全球爆款,才再次將全球觀眾的目光聚向英國的電視工業。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儘管由於前後部分採用了不同導演,劇集品質前高後低,但劇集依然成為英劇優點的經典展現:6集的短小篇幅、節奏緊湊、故事佈滿爆點、生動營造出反恐時局以及對政治人物充滿人性化的塑造。

當然該劇還開創了一個先例:第三季就讓女主徹底——是徹底下線了。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最終劇集不僅在英國平均收視觀眾就達到1040萬,第六集大結局的收視觀眾數一度突破1100萬,打破了2011年《唐頓莊園》第二季大結局的收視成績,創造了BBC近十年來的劇集最高收視率,還在全球範圍內走紅,甚至在動作諜戰劇供應量充足的北美市場,該劇也在網飛的年度十佳熱門劇集中排名第五,併成為了觀眾平均觀看時間最長的劇集。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劇集巨大成功引發的副效應是:演出該劇的“少狼主”理查德·麥登現在已經成為取代丹尼爾·克雷格成為下一任007電影主角詹姆斯·邦德的熱門人選。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但《貼身保鏢》並不是英劇在2018年打造出的唯一的精品劇,僅僅在諜戰劇類型領域,BBC就出品了另一部改編自英國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同名小說的《女鼓手》。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劇集依然是6集每集60分鐘,這部講述80年代巴以衝突背景下,一個年輕的英國演員被招募加入以色列情報組織獲取情報的劇集,由韓國導演樸贊鬱導演,劇集在紅、綠、藍、黃的色彩和跳躍式的剪輯之下,被拍成了一部充滿導演個人風格的長篇電影。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但評論普遍認為,劇集最終呈現出的風格,恰恰是古典英劇式的,而非美劇快餐式的節奏,儘管這樣的風格令劇集有些曲高和寡,但也因此變得特別。

相對《女鼓手》,《貼身保鏢》或許更接近傳統的英劇風格,但它們同樣被統一於英劇的框架之下,這其實完成了對一種廣為流傳的偏見的回敬:英劇遠非許多人想象中那麼傳統而食古不化,正好相反,2018年的英劇在諜戰之外還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態勢,在多個類型上都呈現了出色作品。

折射現實的劇情類劇集,有圍繞著兩家虛構的英國報社展、被認為映射《先驅報》和《郵報》的《報社》;犯罪傳記類劇集有休格蘭特主演的《英國式醜聞》,已經58歲的休格蘭特還憑藉該劇中顛覆形象的演出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提名;科幻劇方面有曾經多次被搬上大銀幕的H·G·威爾斯經典科幻小說《世界之戰》改編的《世界之戰》。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英劇中的 “後起之秀”Sky則推出了號稱“《哈利波特》遇上《暮光之城》”的奇幻愛情劇《發現女巫》,該劇憑藉突破奇幻劇傳統人設的高智商男女主和歐式風景一舉獲得了成功。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儘管被指責套路,但劇集IMDb評分8.5,豆瓣評分8.4,爛番茄新鮮度100%,可以稱得上是教授會巫術,魔法也擋不住。觀眾紛紛表示被套路降伏,冷峻精緻的禁慾系學霸男主尤其圈粉,觀眾紛紛表示,“馬修,可以滿足你對吸血鬼的所有幻想”。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至於已經被封為神劇的《9號秘事》,則依然保持了高口碑和旺盛無比的創作力,甚至在萬聖節這一天戲耍了7000萬英國觀眾。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根據木桶定律,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而這正是2018年英劇最大的優點所在:除了諜戰劇這塊最大的長板,該劇在各個類型劇方面幾乎少有短板,原有的劇情劇、犯罪劇、傳記劇繼續保持優勢的同時,在奇幻劇等方面還實現了新的突破。

事實就是,在美劇日益增大的壓力下,英劇也在不斷完成自我更新,一個最新的例子是被稱為英國最長壽科幻劇的《神秘博士》,今年就採用了一個驚掉所有人下巴的設定。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該劇的主人公自稱“博士”、可以在劇中不斷重生,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博士”演員,而今年這個數十年都由男演員扮演的角色被換成了史上首位女性神秘博士。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主演是曾出演《小鎮疑雲》和《黑鏡》的朱蒂·惠特克,幕後班底也徹底換血。但劇集首播總收視達到了1090萬,甚至打破了《貼身保鏢》八月剛剛創造的收視紀錄,實現了十年最佳英劇開局。而在BBC America該劇第十一季首播集18-49收視率0.45,收視人數137萬,比起第十季的收視率和收視人數分別提升了40%和48%。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從某個意義上說,如今的英劇就像《神秘博士》一樣,博士還是那個博士,但又在不斷變幻重生,從而跟上新一代觀眾的喜好。既保留英劇特色,又加快了故事節奏、進一步迎合全球觀眾喜好的《貼身保鏢》正是這場變革的全新成功產品。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那麼2019年的英美劇對決會是如何?資深英美劇觀察者認為,或許不應該用對決這樣的詞語,因為英美劇的態勢正在發生一個有趣的變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由於英劇投資的加大,許多英劇都有美國電視臺或者流媒體的投資,這甚至製造出一種標準上的混亂,類似卷福出演、同時在美國showtime電視臺和英國Sky 1播出的《梅爾羅斯》,同時在英國BBC和美國AMC電視臺播出的《女鼓手》,甚至標榜著“Amazon原創”的《英國式醜聞》,到底算英劇還是美劇呢?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而英資背景的美國有線臺BBC America過去以轉播《神秘博士》等英劇聞名,但是在《全能偵探社》的試水後,今年該臺推出的《殺死伊芙》,憑藉與眾不同的“雙女主”搭檔外加英劇式的劇情結構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觀眾和媒體的追捧,最終成為頒獎季熱門。這又是另一個英劇“入侵“美劇的證據。

從《貼身保鏢》到《發現女巫》,2018年英劇憑什麼逆襲?

英劇需要美國的資金,美劇需要英劇的製作、創意和不同的視角,合作才是大勢所趨。

英劇、美劇的提法或許不再成為常態,那些有著創意、作品深度、新穎視角的英美劇集或許也會成為新的佼佼者。諜與戰或許是今年英美劇的主題,但未來真正的主題,卻是——和與合。當英劇和美劇越來越難分彼此,相愛相殺,也就變成了相濡以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