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兩年玩家走了一半,《陰陽師》做錯了什麼?

《陰陽師》現在怎麼樣了?有人說它已經冰冰涼涼了,有人說它現階段有點“秋高氣爽”,還有人肝得正起勁。

一轉眼,這個貢獻了許多段子與製造了許多網絡聲浪的手遊已經上線兩年了。


上線兩年玩家走了一半,《陰陽師》做錯了什麼?


科技君第一次聽說《陰陽師》的時候,還是被小夥伴以“聲優陣容豪華”安利成功的,初進入遊戲界面,日系的畫風與沉浸感極強的遊戲節奏就讓許多玩家“無法自拔”,上線半年獲2億下載量,最火熱的時候,月活躍用戶有1038萬人。

這個遊戲最成功的地方,大概還在於就算沒聽說過“陰陽師”三個字的網民,也知道源自於它創造的熱詞:“非洲人”“歐氣”與“SSR”。

不過遊戲發展到了現在,《陰陽師》彷彿也“脫歐”,進入到了自己的“非洲時間”。


上線兩年玩家走了一半,《陰陽師》做錯了什麼?


上線兩年,輝煌不再

2016年9月2日,《陰陽師》在App Store 首發,距今剛好過了兩年。

在那一年,以微博為首的社交平臺上一夜之間湧現了無數《陰陽師》抽卡截圖,一時間“SSR”、“歐皇”、“非酋”、“血統”、“玄學”等遊戲玩家熟知的詞彙也強勢進入了大眾視野。充滿和風的美術設計和星光熠熠的聲優陣容迅速吸引了許多泛二次元玩家,而日式特色的抽卡系統則勾起了許多此前從未接觸過手遊的人的好奇心,安利效果拔群,全民抽卡蔚然成風。

無論是自上線以來就頻頻登頂的App Store暢銷榜,還是手游下載總量突破1000萬的亮眼成績,豐富的社交功能、卡牌收集與養成、有借鑑有創新的核心玩法、 巨大的話題效應與鋪天蓋地的病毒式社交傳播,成就了《陰陽師》社會現象級別的輝煌。


上線兩年玩家走了一半,《陰陽師》做錯了什麼?


但這兩年,吃雞、農藥等硬核大眾手遊的崛起,給本質為卡牌遊戲的《陰陽師》著實刺激不小。放大到遊戲體驗上想一想,前者的娛樂性與遊戲性的確要強很多,並且組隊聯動機制讓遊戲有了許多“自來水”——雖然《陰陽師》最開始也是靠口碑傳播,但不得不說,遊戲類型與畫風,限制了最後的擴散程度,讓這款遊戲始終帶有“二次元”的影子,出不了圈。


上線兩年玩家走了一半,《陰陽師》做錯了什麼?


這款網傳月流水十億的現象級手遊,為何會淪落到如今暢銷榜前列查無此遊的地步?不光氪金量急劇縮水,用戶也在瘋狂流失,截至2018年8月,《陰陽師》月活躍用戶僅為467.60萬人,同歷史峰值相比,共計減少570.75萬人,月流水只有王者榮耀的30%到40%(這還是去年3月的數據),想當初它剛火起來的時候還穩壓了王者榮耀一頭——很明顯,這款遊戲走到現在,有點“過氣”了。

如今,《陰陽師》已經變成了一款“舊手遊”。

氪金不是原罪?

有許多玩家對《陰陽師》棄坑最大的原因在於它必須不斷“氪金”的遊戲屬性。“必須花錢才玩得下去”成了它揮之不去的槽點,有玩家發帖稱:錢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什麼都用錢解決,到底是錢在玩遊戲還是遊戲在玩我呢?

當一個遊戲必須要靠不斷充錢才能獲得高分遊戲體驗的時候,的確對貧民窟青年很不友好,動輒燒個幾萬十幾萬進遊戲的玩家不是沒有,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陰陽師》只是個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一味只教人扔錢進去才能收穫快樂,最終會耗盡玩家的耐心。


上線兩年玩家走了一半,《陰陽師》做錯了什麼?


無休止地氪金也許是《陰陽師》犯的最大錯,但還有玩家放棄它的原因在於這遊戲可玩性太低。一位網友的爆料可能道出了許多玩家的心聲:“《陰陽師》的遊戲性很差,全程只有肝。”

到了遊戲後期,玩家會發現一個很搞笑的事情,那就是你玩陰陽師時絕對不能只玩陰陽師,必須順帶幹一個不太佔用注意力的其他事情,比如看個視頻/動漫/電影,或者跑步健身之類的,否則特別無聊。但同時你還得留點心在手機上,因為有及其反人類的點擊操作要求,光戰鬥結束界面就得點3下,然後再點挑戰,然後loading完再點準備……

網易大概自己也知道這個遊戲不會長久火熱下去,這一點從bug修復速度、更新速度等方面就可見一斑,快一年時間過去了,劇情幾乎毫無進展,得到的完全不是一個ios榜首級App的待遇。

如果遊戲的內容已經玩透了,沒有繼續下去的理由了,玩家為什麼不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