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随笔《我眼中的安黎老师》

我眼中的安黎老师

文‖吴振

吴振随笔《我眼中的安黎老师》

提起安黎,于我可谓是如雷贯耳。先生1962年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农村。1992年初调入西安《美文》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出版有长篇小说 《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丑陋的牙齿》等诸多作品,每一部都极具文学水准,广获赞誉。去年9月,先生的《别样的发现——安黎精短散文汇编》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其公众号上连载发表。

吴振随笔《我眼中的安黎老师》

与安黎老师结缘,起始于2016年底。当时《三秦都市报》新闻调查部主任杨立先生对我的创作事迹进行了专访,并邀请安黎老师为我“美言”几句,以示对文学新人的鼓励。

当杨立老师把这一消息告诉我时,我当时确实不敢相信:大作家安黎会为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写评语?直到我的报道《80后邮递小哥和他24万字邮差日记》见报时,我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安黎老师客观的点评,深切的鼓励,让我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虽然当时还未见安黎老师之面,但一种向往与安黎老师会面的想法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

此后的我,继续在自己邮递的路上创作着,很累,但很快乐。说实话,没有想到过放弃。正如安黎老师对我的点评一样,我对文学的热爱是赤诚的,在文学上投入的精力和耗费的心血也是巨大的。

有缘自会相见,哪怕是两叶浮萍,也会在大海的波涛中擦肩。

2018年,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创作,我计划把自己创作的两百多首爱情诗歌集合起来,准备出版自己的爱情诗歌专辑。出书自然要有序言,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安黎老师,可是心里却惴惴不安。不知安黎老师会不会同意为我作序?不知道安黎老师是否还记得,曾为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写过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段文字?

最后,在我的一位老师任丽萍女士的引荐下,我终于和安黎老师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会面。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安黎老师当时穿着朴素的衣服,主动和我握手,其黄土高原般质朴的神色,体现出先生也曾是饱经沧桑。

当我表明我的来意之后,安黎老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嘘寒问暖之间,了解了我的创作经历,介绍了他的创作历程,传授了我很多的创作经验,在对我的创作表示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那一天,我们在温馨的气氛中聊了很久,安黎老师与我的父亲属于同龄人,一种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与关爱,成了那天我们聊天中的主旋律。临别时,安黎老师赠送了我一套《美文》杂志。回到家后,我也作诗一首,用文字记录了这样一次会面。

大概是半个月之后,我便收到了安黎老师为我的诗集作成的序,洋洋洒洒几千字,安黎老师从文学的发展谈到了当今文学的格局,从外国诗歌谈到了中国诗歌。安黎老师在序文中高度赞同了我的诗歌创作理念,即诗歌必须要有韵律和节奏感!

一个月后,我接到了安黎老师的电话,我们又一次坐到了一起。安黎老师让我对他的序文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说实话,有些受宠若惊。安黎老师让我不要有顾虑,大胆直言。安黎老师说:你是作者嘛,有发言权;我有哪里写得有所不妥,我们可以探讨;目的只有一个,为文学负责。

那天,我们关于整篇序文做了进一步地讨论,安老师现场进行了修改。最终这篇名为《激情燃烧的蓝色火焰--吴振其人其诗》的序文定稿完成。

因为爱,而执着,因为文字,而结缘。我与安黎老师就是在这样一种纯洁如水毫无杂质的缘分中相识的。安黎老师作为一位造诣深厚的文学前辈,对于作品始终是精益求精,对于创作永远是心怀虔诚。正如安黎老师在他的微信签名一样:我写作,不是为了发泄,而是为了传播爱。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在我看来,安黎老师给予我的爱更多的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那种语重心长,那种不温不火,那种殷切期盼都镌刻在我的心房。

在我看来,安黎老师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对如我一样的文学后辈,永远呈现着犹如父爱的宽厚。每一次与安黎老师通话,我都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

而今,我每天都会关注安黎老师在其公众号里发表的作品,却从未留言,总认为自己不够留言的资格。

今天,又看到了安黎老师的作品,安黎老师写到: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抵御浮躁的自觉,从我做起,与浮躁保持应有的距离,久而久之,浮躁也就会渐渐地化为强弩之末,终将“无可奈何花落去”。

是呀,面对浮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诗人”辈出、“作家”泛滥的网络文学时代,谁还会愿意去守护文学蓝天,坚守自己心中的净土?但安黎老师做到了。他的文字针砭时弊,中规中矩,诗有韵,文在理,不怪,不奇,不另类,却是如此令人回味。

我虽年轻,却愿意效仿安黎老师,走正路,学正理。坚守韵律诗歌的底线,坚守散文不虚构的底线。即便被茫茫大海所淹没,也绝不退缩。

2018年12月3日

作者简介:吴振,青年诗人,创作并发表过大量诗歌作品,被多家网站誉为“爱情诗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