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醫院的小“故鄉”

———上杭縣蛟洋鎮小和坑村革命簡史

小和坑是上杭蛟洋的一個邊遠山村,地處雙髻山下,山嶺重疊,風景秀麗。

暴動前,全村有108戶548人,村裡山多田少。俗話說:“靠山吃山”,然而在黑暗的舊社會里,山林田地都被地主階級佔有,廣大農民群眾“靠山沒山吃”,生活痛苦不堪。人民群眾都盼星星盼月亮,日夜盼望有翻身出頭之日。

1927年8月,進步知識分子傅柏翠加入共產黨,在蛟洋開展農民運動,並建立了共產黨組織。1928年3月,共產黨員發展為100多人,成立了中共北四區區委。到6月,農民協會會員也發展到1000多人。小和坑青年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加人農民協會,參加傅柏翠等人領導的抗租抗稅等一系列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中。

1928年6月25日,小和坑農民協會會員和蛟洋的農民自衛軍一起,在上杭縣委書記郭柏屏和中共北四區委傅柏翠、傅希孟、傅巖生等人領導下,舉行了轟轟烈烈的北四區農民武裝暴動,即蛟洋暴動。隨後轉入山中堅持遊擊鬥爭。

1929年5月份,蛟洋成立了北四區、北三區蘇維埃政府和所屬各鄉的鄉蘇維埃政府。當時小和坑與梅壩合為北三區(華家)第一鄉,鄉蘇維埃政府設在下村文昌閣。小和坑人民在鄉蘇維埃政府領導下,開展打士豪分田地鬥爭。人民群眾從地主階級手中奪回了土地,積極生產,努力建設家園,同時積極支援前線。為了支援革命戰爭,保衛紅色政權,全村有10人參加了工農紅軍,有1人參加游擊隊,有16人參加赤衛隊,有2人擔任交通員。他們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作戰,奮勇殺敵,不少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解放後有17人被人民政府評為革命烈士。當時鄉里還成立了赤衛隊、兒童團、少先隊。

1929年6月,為了醫治在戰爭中負傷的紅軍官兵,紅四軍軍部與閩西地方黨組織在蛟洋石背村創辦了一個蛟洋紅軍醫院,又叫閩西后方醫院。同年7月,毛澤東在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中共閩西“一大”會議期間,曾多次到醫院看望和了解醫院情況。以後,又把蛟洋紅軍醫院的創辦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寫進了古田會議決議第八部分,作為紅四軍黨的正式決議加以貫徹。古田會議開完後,毛澤東又到蛟洋紅軍醫院看望傷病員。由於紅軍要開拔轉戰江西,所以毛澤東特地找了閩西地方負責人之一傅柏翠談話,交代將蛟洋紅軍醫院交給閩西地方去負責領導。

1930年1月,閩粵贛3省敵軍“圍剿”閩西革命根據地。前頭部隊已到了離蛟洋只有30華里的小池。為了確保傷病員的安全,紅軍醫院轉移到古田的小吳地。不久,敵三省“圍剿”被粉碎了,地方紅軍克復了龍巖。紅軍醫院從小吳地搬到龍巖縣城。同年11月,國民黨軍四十九師攻佔龍巖,紅軍醫院即遷往小池,改名為紅十二軍閩西后方醫院,院長羅化成,政委王俊恆。護士有劉松美(女,小池人)、劉新鳳(女,湖邦外洋人)等8人。

1931年春,紅軍醫院遷至蛟洋的小和坑,駐在村中的文昌閣和大塘背等10個房子裡,總部設在文昌閣,醫務部設在中鄉堂,後勤部設在貴孺家,海塘背住病員,重傷員住隆重公樓和下屋塘,輕傷員住在餘慶堂等房子裡,共有傷病員300人左右。當時正逢過春節,小和坑群眾和當地鄉蘇政府送了很多豬肉、雞、青菜、豆腐和草鞋等物品到紅軍醫院慰問傷病員,還為傷病員演出了“跑馬燈”等文藝節目。小和坑兒童團也為紅軍傷病員演出了《馬燈》、山歌、白話劇等。傷勢稍好轉了的紅軍指戰員還指導小和坑的赤

衛隊少先隊、兒童團進行操練,教他們學習瞄準射擊和拼刺刀等。

當時小和坑等鄉村由於受到敵人的嚴密經濟封鎖,所以藥材奇缺。小和坑人民群眾積極配合鄉蘇維埃政府,想方設法幫助紅軍醫院解決缺藥問題。比如通過走親戚的辦法到白區和邊沿地區去暗中買藥,到山上採中草藥等。

紅軍醫院在小和坑駐紮時間大約有半年左右,在此期間,人民群眾積極協助醫院處理雜務。比如上山砍柴火,幫助燒火煮飯煮菜。婦女協會組織婦女洗衣隊幫助傷病員洗衣服、洗被子;理髮師傅為傷病員理髮。當時正逢春天雨季,春雨綿綿,氣溫較低,傷病員穿的衣服又很單薄,為了使紅軍傷病員不再受凍,小和坑群眾就給醫院送去木炭以便夜間為紅軍傷病員烤火取暖。有些紅軍傷病員治療無效,為革命犧牲了,蘇維埃政府就叫木匠做一付好棺材隆重地安葬。當時在小和坑紅軍醫院去世的傷病員共有18人,均埋葬在上凹、豬麻坑、高陂頭等地。每逢清明時節,村裡組織群眾、學生為紅軍烈士掃墓,延續了幾十年。

紅軍傷病員在小和坑期間也常熱情地幫助地方政府做群眾工作,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每當夜幕降臨時,青年男女和小孩都到醫院玩耍,紅軍傷員就教大家唱國際歌、殺敵歌、少先隊歌等。發現群眾有病時,醫院還免費診治。

不久,紅軍醫院遷到大陽壩,以後又遷往長汀的南陽、四都等地。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反動派在閩西各地反攻倒算,佔領了大部分蘇區。閩西進入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小和坑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革命鬥爭直至解放。在此期間國民黨反動派逼迫他們移民4次。全村遭敵殺害19人,被抓壯丁3人,被搶殺耕牛3頭,被迫移民後造成房屋倒塌5座20間,因敵摧殘滅絕戶4戶6人。

但是小和坑人民始終嚮往紅軍,嚮往共產黨,華奎興、華榮禧、華錦禧、黃福招、王秀秀等革命接頭戶,在極端困難和危險的情況下,仍然一直接濟、支持共產黨、紅軍游擊隊。當年譚震林、遊昌炳、張招巴等游擊隊都得到過小和坑人民的大力支持。華國光家冒著生命危險還保存了當年游擊隊的部分文件和游擊隊員的衣物等,解放後,上交土改工作隊。小和坑不愧為紅軍醫院的小“故鄉”。□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