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這兩天,中日問題成了熱門話題,並且似乎更多的是“正能量”的內容。

先是日本終止對華政府援助(ODA)的消息得到了中國民眾相對正面的反饋。(編者注:日本對華ODA始於1979年,迄今共投入約3.65萬億日元,主要用於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開啟了訪華行程,成為七年以來第一位正式訪華的日本首相。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5日下午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看來,中日關係在歷經跌宕後,或許可以暫時啟動穩定的進程了。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日得到了超乎尋常的熱情款待,安倍首相全程陪同,表現出意欲改善中日關係的積極姿態。這次中國對安倍訪華的重視也是禮尚往來的必然結果。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 5月10日,日本經濟界在東京舉行活動,歡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日和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陪同李克強出席活動。


根據外電報道,在安倍訪華的短短三天裡,李克強總理將與他舉行兩次會談,他還會參加《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週年慶祝活動,訪問北京大學。還將分別宴請安倍首相(李總理還是兩次)。據說這已是接待國家元首級(日本的國家元首是天皇)的待遇了。

強調成果而非分歧

來訪最重要的內容是首腦會談。

李克強總理訪日時,兩國在一系列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實際上為這次安倍首相訪華做好了鋪墊。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週年之際的來訪應該是強調友好的大局,首腦會談可能會更多地強調成果而非分歧,大致上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政治和安全問題方面,朝鮮半島問題是雙方的重要議題。其中,因為安倍的強硬態度,人質問題或被日方列為首要內容。

在朝核問題上,日本會希望中國提供必要信息等方面的幫助或支持,雙方也會在朝鮮去核化的問題上有所共識,不過相對於中方提出的朝鮮半島無核化要求,日本只強調朝鮮棄核而不包括韓國。當然,是不是會提到南海問題是觀察兩國在安全領域“友好”與否的標誌。

由於可以體現更多的合作,經濟貿易領域將是這次來訪的重頭戲。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中日兩國央行在2002年簽訂規模為3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雙方有可能簽署中日貨幣互換協議(2002年簽署,2013年失效),並在第三國基礎建設中進行合作(實際上意味著日本有條件地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另外,還可能在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終止ODA、支持自由貿易等問題上達成一致。

作為友好的表現,或許中國會放寬對日本東北地區食品等的進口限制。當然還會有一些有意思的看點,比如雙方究竟是提倡自由貿易,還是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這就有針對美國之意了)?細節上的進退可反映出雙方立場的微妙不同。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 2月1日,日本民眾在東京上野動物園參觀大熊貓寶寶“香香”及其母親“真真”。

此外,據說這次雙方還將在文化交流領域加強合作,特別是中國有可能再次向日本提供大熊貓。總之,安倍這次來訪可能會營造一個平穩、和氣的氛圍,對於多年來起伏不定、總體下滑的中日關係而言毫無疑問是有利的變化。

更加“圓滑”而非根本改變

儘管如此,樂觀或許還是有很多保留的。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 首先,儘管在本週三的施政演說中,安倍強調要通過這次訪問將中日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但安倍首相對中國的態度仍舊偏向保守,戒心大於信任,不同的只是從強調競爭轉向主張競爭與對話並存。或許這是因為安倍為了維繫首相位置而在對外政策上變得更加“圓滑”,而非對華認識的根本改變。

其次,日本外交中最重要的還是日美關係,日美關係在日本對外政策中的絕對地位並沒有動搖。在美國政策充滿不確定性、中美關係深受這種不確定性影響的大背景下,很難指望日本有太大的動作。換言之,日本很可能會在判斷中美關係走向的基礎上優先傾向於同盟關係,其次才是穩定日中關係。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第三,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擔憂、特別是安全擔憂也不是通過一兩次會談就可以解決的。日本本身也希望在地區安全中獲得更多的發言權,包括向南海派出潛艇進行訓練並出訪菲律賓等,都說明了日本存在制衡中國、衝抵中國影響力的內在和外在動力。

中日關係是歷史認識問題、安全和經濟三者的結合。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在日本方面,修憲、美日同盟和貿易制度的潛在競爭(即“一帶一路”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之間可能存在的競爭)都有可能對中日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如何在這三者間保持平衡,管控雙方的分歧,穩定大起大落的關係,是中日兩國的重要課題。

正如ODA很有可能善終一樣,希望安倍首相的來訪能成為新時代中日關係的善始。



安倍來了!這會是中日關係新的善始嗎?


撰文 / 劉星(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