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桂林石刻分布于市区近城的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虞山、象鼻山、文庙等30余处名山洞府。其中,“桂海碑林”的龙隐岩和龙隐洞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桂海碑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小东江畔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 碑刻如林。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现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龛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龛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无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也居全国宋代题刻之最。


著名的石刻有:唐《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元佑党籍》、清刻《五代贯休画十六尊者像》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文体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序跋书札等。书体篆、隶、行、草俱全。造像均为佛教内容。

刻绘于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靖江府城图》,是中国现存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它刻于南宋咸淳七年,高三点二米,宽二点九八米,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 线条精细,面容丰满, 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 额间有一只小眼睛, 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 形象十分奇特。

龙隐洞早期石刻为唐人张濬、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及宋人方信孺的《龙隐洞题诗》;宋初,龙隐岩修建了释迦寺,其后又建起以骖鸾阁、环翠阁,明代又相继修建了准提阁、万象阁等建筑,规模蔚为壮观。历代名士到此题名题榜,题诗题记,摹刻书画,歌咏山水,抒发襟怀,形成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石刻史书。

清朝王静山在龙隐岩刻了一个高70厘米、宽82厘米的佛字草书,上百年来引来无数游人的浓厚兴趣。远望,它如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太婆,双手擎香,虔诚地跪着烧香拜佛,笔画间可见香烟缭绕。近看,却是一个四笔挥就的“佛”字。这种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神似形似,真是绝妙。


刻在龙隐岩上的《米芾程节赠答诗》,弥足珍贵。现存于龙隐洞的宋代蔡京《元祐党籍》碑,记录了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场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309人株连其中,对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价值。龙隐岩中,还有宋代石曼卿《饯叶道卿题名》,刻有66个真书大字,颜筋柳骨,自然雄逸,沉着端重,气势不凡,宝为神物,是件极为难得的书法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