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定調2019年中國經濟走勢的三大判斷


張燕生:定調2019年中國經濟走勢的三大判斷



張燕生:定調2019年中國經濟走勢的三大判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作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風向標”,12月召開的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定調。會議對三個宏觀層面的判斷值得關注。


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當前,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繼續存在,國內外存在廣泛爭論。習近平主席曾指出,歷史上興盛期與開放期往往是重合的。這意味著,把握住世界經濟的開放期機遇,就進入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快車道。因此,當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為了參與經濟全球化。

然而,當前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大國政治經濟關係衝突加劇,全球各類風險顯著上升,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還在嗎?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繼續抓住並用好這個歷史性戰略機遇,就要繼續推動全球化向前發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繼續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反對破壞現有經濟秩序試圖推倒重來的做法;繼續深化全方位國際合作,反對把對方作為假想敵搞選邊站隊甚至脫鉤的企圖;繼續推動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反對零和博弈和霸凌主義。


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美兩個大國如何處理雙方在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安全和戰略三大領域的分歧和差異,將影響世界的前途和命運。

20世紀30年代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最終導致全球貿易萎縮66%的歷史教訓不能忘卻。目前,中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與世界上102個國家有貿易逆差。中美貿易倘若停擺,將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事實上,中國發展擁有足夠韌性、巨大潛力,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沒有變,中國經濟形成的多樣性結構、全產業鏈優勢、內需大市場的迴旋空間足夠抵擋任何大國的挑戰。中國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措施,是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構建超越零和博弈的中美關係。同時,中美作為大國應肩負更多國際責任,因此,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推動規則等制度型開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中國當年加入世貿組織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動體制機制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

當前推動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至少應包括三層含義:

  • 推動規則開放,意味著學習借鑑對接國際先進規則、標準和管理體系,如放寬市場準入,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護外商在華合法權益特別是知識產權,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
  • 推動規制開放,意味著在開放條件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完善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的現代化治理體系;
  • 推動規則等制度性國際合作,意味著中國將在規則等制度型開放的能力建設、制度建設、跨境網絡建設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同時在推動世貿組織現代化改革等全球治理框架改革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

中國將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共同推動世貿組織效率進一步提升,共同推動世貿組織新議題、新規則的研究制定,反對任何把現有國際秩序推倒重來的企圖。


張燕生:定調2019年中國經濟走勢的三大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