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村落中追溯歷史浪潮——我的家鄉大藺家村

第一章 大藺家村延綿古今——五百年傳承

在今山東省臨邑縣東北部,坐落著一個擁有五百餘年曆史的古村落。青磚黛瓦,高牆合院,正無聲地述說著往昔的繁華。村內不僅完整地傳承下明代順天府尹(同今北京市市長)藺琦父母合葬墓與敕命,還保存著藺家古宅等重要文物遺蹟。2016年,我的家鄉——德州市臨邑縣理合務鎮大藺家村入選第三批山東省傳統村落。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家古宅

藺琦,字庭璽,生於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卒於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二十日,終年71歲。一生歷經六代帝王,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舉山東鄉薦,十七年(1481年)辛丑登進士第,最後官職為順天府尹,因多謀善斷,於公忠肅,待人寬厚,上疏切諫,言多中的而成為大名鼎鼎的人物。[1]藺琦逝後,其子藺天仁由南京太僕卿盧亨介紹,請大學士李東陽為藺琦撰寫了墓誌銘。[2]今大藺家村祖塋漢白玉石碑上鐫刻有《藺氏五世族譜》、《處士藺拳贈府丞誥命》。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我在漢白玉石碑旁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琦簡介碑

話說當年,藺琦考取進士,可謂是功成名就。消息還未傳到,藺琦已經帶領一眾隨從浩浩蕩蕩地回到老家探親,途中行人看到藺琦身穿圓領袍,頭戴烏紗帽,沒有不感到震驚的。正走著,突然路邊有一尖嘴猴腮的人戰戰兢兢地趴在了地上,把頭死死地埋進了懷裡。藺琦感到很奇怪,於是下馬問他為什麼如此害怕。待那人抬起頭來,藺琦才恍然大悟。原來的時候,少年藺琦本不知道去讀些四書五經、儒家經典,只懂得每天挑著擔子,到附近村子集鎮去賣油。看到藺琦瘦弱又老實,鎮上的的地痞流氓每次見到他都對他冷嘲熱諷取樂子。這月十五德平大集,藺琦挑擔去鎮上賣油,偏偏又碰到了那幾個不講理的主。地痞們看到藺琦累的滿頭大汗又沒有生意的滑稽樣子,大笑:“你個賣油郎,落得如此地步,將來也不可能有什麼成就!”說罷就大搖大擺地從他身邊走過。藺琦像木樁一般杵在了原地,呆呆地發愣。而流氓們想不到無意間的一句話,已經深深地觸動了藺琦的自尊心。自此,藺琦每天與凌晨四點鐘的太陽和晚上十二點的月光為伴,不顧被油燈燻黑,廢寢忘食。皇天不負有心人,藺琦先考中舉人,後四十歲就登了進士科,才得以風風光光地回鄉。一念及此,藺琦把這個曾經欺負過他的流氓扶了起來,溫和地說:“我還要謝謝你們來!若沒有你們,我怎麼會那麼用功讀書呢?”

[3]

藺琦在京任職期間,勤聖學,戒嗜慾,絕玩好,慎舉措,勤節儉,振士風,結民心。李東陽評價他“君志本愛民,佐事既久,熟政體,知民瘼,一意撫養。徭役從沓,極力應辦,惟才力弗給是懼,民亦安之無異辭。”於族人而言,藺琦不單單是我們大藺家村的三世祖,更是和我們一樣在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血親。不誇張地說,藺琦祖爺爺是我們大藺家村每一個人的驕傲,每一代後人都希冀著著能和藺琦祖爺爺一般光前裕後。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琦文化牆

我還是孩提之童時,就在這片墨綠色的土地上玩耍,從泥濘的池塘邊上撲騰著翻滾而過,一年一年奔跑在麥田上,把土地從青澀踩到成熟,西村口的老槐樹皮上鐫刻著我珍貴的童年記憶。如今我在故鄉百里之外學習,鮮有機會重返故鄉。然而當我每每回到這裡,都會驚歎故鄉這段時間發生的變化。油漆的紅瓦小高樓平地拔起,從一下雨就難以通行的泥土路到高低不平的磚瓦路,再到平坦結實的瀝青路,從不能過車的小衚衕到寬闊的大馬路,一切滄海桑田的變化令人驚心駭矚。當我走在修繕完畢的藺家村文化廣場上,這個古老而平凡的村落所散發出的雋永的歷史魅力,不經意間讓我心蕩神搖。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臨邑縣理合鎮大藺家古槐 油畫——作者李慶水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大藺家文化廣場

第二章 大藺家村核心精神——藺氏和文化

第一節 大藺家村追根溯源

藺姓源於山西,約公元前四百五十年前後,周朝晉國上卿韓厥的玄孫韓康子仕晉,任大夫,韓家元帥。食采邑藺地,以邑為藺姓。

[4]李東陽說:“藺出晉之韓厥支孫,以邑為氏。”傳至五世,後裔孫有藺相如仕趙為相。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得罪了秦王,趙國被秦國滅亡後,秦王加緊迫害藺相如的後人。藺相如的子孫迫於秦兵的追殺,有的躲藏到河北、山西等地的山區,有的逃到內蒙等地,還有的被遷移到陝西關中地區,置於秦國的監控之下。藺相如的一部分後人就遷至了山西一帶。

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後,為鞏固新政權、發展經濟,開始從晉南移民,使之遷徙到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湖北等十八個省的四百九十多個縣市,共八百八十個姓氏。晉南是人口稠密處,洪洞縣則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在洪洞縣城北邊二里的賈村,矗立著一座廣濟寺,香火茂盛,香客絡繹不絕,寺內有一棵漢槐,移民的事務就統一在這棵槐樹下進行。每次移民,幾乎都是秋後進行。秋風蕭瑟,四野蒼蒼,古槐上烏鴉哀鳴不斷,為別離徒添萬分淒涼。可謂“秋末朔風寒,廣濟古槐前。移民別故鄉,烏鴉道平安”。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朝大移民”。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洪洞大槐樹圖片

族譜記載,大藺家藺氏由壽光遷來(下圖村史簡介碑同樣可見),壽光藺氏則由山西洪洞縣藺家營遷來。如此追根溯源,大藺家村人正是藺相如的後代(下圖世系表可見,血脈傳承自藺相如及其祖輩)。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大藺家村史碑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氏家族世系表

倘若從藺相如一代算起,傳至我這一輩已經是第七十九世(我應是積字輩,由於一些原因而沒有跟隨藺家村藺氏昭穆,下圖昭穆)。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氏昭穆表

第二節 藺氏和文化的起源與傳承

藺氏和文化起源於廣為人知的將相和的故事。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詳細記載。藺相如深入秦地,完璧歸趙,化解了趙國失地的危機,又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讓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趙王很高興,奉藺相如為上卿。武將廉頗自恃身經百戰,立有赫赫戰功,認為藺相如靠耍嘴皮子,不應該比自己官職高,對藺相如非常不服氣,經常挑釁藺相如。藺相如擔心將相如果不和會導致趙國實力受損,讓秦國有可趁之機,所以仍以國家大局為重,對廉頗一再容忍謙讓。後來,廉頗聽說了藺相如之所以不與他計較的原因,幡然悔悟,主動到藺相如面前負荊請罪。最終兩人結為刎頸之交,自此,二人齊心抵禦秦國的入侵,將相和的故事也傳為美談。[5]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氏和文化由大藺家村藺氏族人傳承。藺氏家訓,短短六十四個字“培植心田,品行端莊。破除迷信,奮志芸窗。勤勞創業,切忌遊蕩。扶貧幫困,和睦鄰鄉。禁止賭博,嚴懲竊攘。爭訟酗酒,四時謹防。婚姻隨緣,恩愛情長。孝順父母,教子有方”就以和為貴。雖然千年來時過境遷,家訓時常會有所變化,比如在婚姻方面,歷代先祖就曾將“矜憐孤寡,婚姻隨宜”的家訓修改為如今的“婚姻隨緣,恩愛情長”,但是家和萬事興的精神從未動搖,“和”的精神已經深深鐫刻在每一個藺家人的心上。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氏家族備忘錄

大藺家村本身是一個大家庭,2007年前後,在村委會號召下,在外工作的藺氏族人無條件集體出資,為大藺家村修路,家父藺心懂當時捐獻了五百元。另外,藺氏祖塋立有三尊漢白玉石碑,是三世祖藺琦為其父母所立,歷經歲月滄桑,風雨侵蝕以及政治洗禮等人為原因,碑樓倒塌,墳冢迷沒。2015年,藺氏族人都大力支持重修藺氏墓園,藺心文、藺心厚等開明族人熱心貢獻了價值幾千元的綠化樹與鞭炮等。祭祖儀式結束後,我的父親藺心懂和藺心祥、藺心忠、藺積國等族人撰寫並定稿《藺氏墓園簡介》、《藺琦簡介》,又立新碑,凝聚了藺氏宗族的和氣。自藺氏和文化的傳承可以見得,“和”已經鐫刻在每一個藺家族人的靈魂上。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藺氏族人捐資修路功德碑

第三章 大藺家村歷史片段——土地改革

農作物的長成靠天靠人,對紮根土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他們一生都只能在腳下的土地中汲取淡薄的養分。農民以土地為根本,自建國以來,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新時代的土地流轉等農業政策相繼實施。

大藺家村地處華北平原,地形平坦開闊,以種植農業為主,土地改革前人均土地四畝多,土地私有制。建村數百年來,土地歸屬漸漸不平衡,土地兼併現象嚴重。但凡遇到天災人禍,窮戶就會賣田賣房來保證生存,於是富戶趁機賤價購買田產、放高利貸、出租土地或僱工剝削他人,社會貧富差距日趨擴大。

一九四五年德平縣解放,盤踞德平的偽四團團長張老十逃亡去了商河縣城。共產黨領導農民建農會,首先開展了一系列扶農工作,給僱工增加工資、減少土地租金和利息。

一九四七年,平凡的一天。

太陽如約從正東方嶄露頭角,染紅了一片朝霞。雄雞鳴叫準時地響徹天空,嘎吱嘎吱的開關門的聲音也不約而同地響起。無論男女老少,今天都悄悄地、早早地從家裡出來了,男人們普遍穿著破爛的白背心,凍得胳膊交叉抱住肩膀,青筋突出,勒出了紅印。女人們外面裹著薄薄的黑色馬褂,一頭短髮的男人裝束——這個短髮叫“一邊倒”——倒向蘇聯。有的老人拄著柺杖,或緊或慢的地往村裡大道上趕。若是出門時在小衚衕裡碰到了同行的村人,就心照不宣地對視一笑,神情裡或多或少帶著些瘋狂的興奮。

藺善來,也就是我的爺爺,作為一個八歲的孩子,也跟著父親和母親跑了出來。

他不明白往常早上砍柴的父親為什麼沒有去樹林,負責燒火做飯的母親今天為什麼一反常態地沒有去廚房準備飯食,不過這些都不會影響他對玩鬧的渴望。

昨晚,好像父親還囑咐了他什麼,他的腦袋像不倒翁一般點著,心裡面卻像他手裡的那個磨破了的皮的撥浪鼓一樣搖個不停,發出刺耳的反對聲音。

昨晚,好像五年級的哥哥告訴一年級的他,今天不用去村裡上學,還神秘兮兮地說會有好玩的事發生。

藺善來緊緊地跟在了父親的屁股後面,小猴一樣躥到了大道上,發現素日住在各個衚衕裡的人都聚集在這裡,他還看到了幾個小夥伴,想打個招呼。可是此時大人們的腿像牢獄的困網,鎖住了他邁步的可能。他把手裡的撥浪鼓在自己的耳邊搖得震天響也沒用——大人們嘈雜的聲音掩蓋住了所有不合時宜的聲音,所有小夥伴們並沒能注意到他,他感到失望。一會兒,人群開始蠕動起來了,父親的大手牢牢地抓住了他拿著撥浪鼓的手的手腕,他掙脫了一下,並沒能掙開。人潮湧動,藺善來只感到自己在隨波逐流,兩隻小腳已然騰空。母親回頭用兩隻手抓住他想把他抱在懷裡,他就順勢往上熟練地一躍,爬到了母親的肩膀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視野開闊以後,他才注意到,除了那些他認識的整天嘻嘻哈哈的大人孩子,還有很多很多面生的人。這些人唯一的共同點——無一不都精神抖擻,朝著東方前進。

走了一會兒,他大聲嚷嚷,這是去學校的路,他認識。

人群像一條巨蟒慢悠悠地拐了個彎,恰好掠過那個冷冷清清的學校,蜿蜒進入了路南的關帝廟。關帝廟的門框很矮,進去的時候每個人都要彎下腰,藺善來就不能坐在母親的肩上了,他跳了下來,穩穩地踩了在地上。人們陸續地彎下腰,於是他也彎下腰,蹲著從大人們的褲襠下鑽過去了,也顧不上聽母親的叫喊。一路推推搡搡,小小的藺善來鑽到了人群的最前面。他小腳停下的那一刻,人群也停下了。

這裡是關帝廟後面的大場,老師禁止他們來這裡。他昨天下課的時候就曾與小夥伴偷溜到這裡摔泥巴玩。內心緊張的他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掃了一眼那些本該是坑坑窪窪的犯罪現場,卻驚奇地發現四周到處是平平整整的一片,這讓他的小腦袋裡頓時打滿了問號。還不等他腦筋轉過彎來,一個文文靜靜書生模樣的人闊步走到了大場中央的戲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立刻變得鴉雀無聲了。

書生滿意地笑了笑,熱情地拱手朝大傢伙問好。藺善來一聽那個人打著官腔,自稱是什麼德平鄉長云云,都是他聽不慣聽不懂的,於是就只顧低頭去撕撥浪鼓上捲起來的皮。一會兒,藺善來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人群霎時爆發出了掌聲和男女聲音混雜的歡呼,站在藺善來旁邊的一個男人把自己的背心脫下來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嚇得他渾身一抖,撥浪鼓一脫手掉了。藺善來嘴裡嘟囔著,彎腰撿起了撥浪鼓,抬頭看時,卻看到有幾個拿火槍的人,押上戲臺一排帶著高帽也的不知道什麼人。藺善來看著他們一步一個趔趄,臉色和那紙糊的高帽一樣慘白,十分逗笑,於是也跟著人群笑了起來。接著出場的是村裡的學生們,那些高年級的學生扭著秧歌跳著舞轉著上了戲臺,一齊唱歌,好不熱鬧。隨著幾把火槍一齊朝天空奏響了配樂,學生們立刻四散開來,人群抑制不住地衝上了戲臺,對著那些戴帽子的人又打又罵。藺善來本來站在最前排,這下被人群擠到了邊緣,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倒成了作壁上觀。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資料圖

藺善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打起架來,嚇得三步並作兩步,喊叫著跑了出去。

次日。

“這下多分了好幾畝地,”父親倚在破木搭的靠椅上,把菸捲抿了又抿,深吸了一口又無力地吐出。又沒頭腦地冒出一句:“以後對你三爺爺家裡人好一些……”

藺善來不解地望著父親。

“我們村逢年過節請個戲班子、無依無靠的壯力都多虧了所謂的地主,那些村人們反過來倒打一耙,實在不仁義。”父親先前渾渾的眼眸逐漸變得清明起來,“善來,無論何時要記住,家和萬事興……”

“一九四七年,大藺家村開始實行土地改革,政府動員擁有土地超過全村平均土地者,主動獻出超出的土地。對於有罪惡的大富戶進行批判鬥爭。把全鄉的地主惡霸都押來參加大會。給他們戴上了紙糊的高帽,還有聯防隊員持槍押著,讓他們站到臺上,低著頭。有的村民上臺打他們,還有一個被打的在臺上打滾。聽說村東頭的惡霸藺本哲,被民兵帶出門後,半路上就被打傷致死了

爺爺對我說,“自那以後我開始逐漸知道和氣是多麼有必要了。你也是一樣,一定要牢記以和為貴。”[6]

在平凡村落中追溯历史浪潮——我的家乡大蔺家村

正文告一段落,以下是我本次寫作的活動過程記錄與感悟。

暑假期間八月,我收到了本次歷史寫作大賽的通知,懷抱著期待而敬畏,我登陸了燕園杯的官網。文字海洋中,參賽題材中“家風家訓”“家庭家族往事”的字眼瞬間勾住了我的心神。這都源於我的姓氏——藺。藺,作為血脈最純正的姓氏之一,贈與我與生俱來的融入血脈的自豪感。於是我篤定了決心寫下這一篇文章,從我的故鄉切入,品味祖輩釀下的歷史醇香。

在中秋圓月下落筆此刻,內心充盈的複雜的情感將要湧出。近一個月的刪刪改改,把該寫的、想寫的又或是贅餘的地方都進行了改動,最後把我最想展現出來的大藺家村風貌呈現在這篇短短的文章中。為完成這篇文稿,我前前後後查閱了許多臨邑縣、德平鎮的相關資料,任何有關大藺家村的信息我都不肯放過。進行這些活動,我更多地培養了我自己對家族的歸屬感。無數前人做出的努力化作了不朽的文字,祖輩的言傳身教、父輩的耳提面命,使我在這篇文章上注入了更多的心血。由於我在全日制寄宿學校,上學期間很少能與外界進行交流,於是我抓住暑假和中秋的兩次機會奔赴老家進行了資料搜尋、採訪和拍照。考慮到單寫祖輩文化有些生硬,刪改時,我在受訪對象吐露的故事中選取了最精彩的一段單獨進行敘述,主人公是大藺家村,而視角採取了受訪對象——我的爺爺,我則承擔起描繪出我們大藺家村的特色記憶的責任。

與此同時,感悟頗深,收穫頗多。

一個月的時間,歷史給予我一次神聖的洗禮。不得不承認,在最初我僅是一腔熱血、思路還不曾明朗,也僅僅侷限於闡述資料,對自己家族的深入探究還不到位。在此我必須感謝父親、老師的引導以及或親或疏族人的關注和支持。在對家族一步步的探索中,我看到了無數族人為振興祖業、傳承歷史做出的奉獻,哪怕是一個微弱的個體,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幾年來儘管身處三四線小城,我也不可避免地被煙火氣侵擾,一直未曾瞭解自己紮根在何處。現在,我清晰地看到自己身上流淌著的是大藺家村的血液,我對故鄉家族的認同感也達到了巔峰。

以前我不理解父親為什麼痴迷紅色文學、家裡各式各樣破爛的舊書多到堆到地下室裡,也不知道清理。進行活動時,我在從鋪天蓋地的史料中,認識到自己的無限渺小。歷史是一條有魔力的長河,大藺家村算一支涓涓細流,我就是其中時而迸起的小小水花。歷史有一種厚重感,正是這種感覺吸引著我的父親、所有熱愛歷史的人,也許現在也可以加上一個我了。身為綜合改革的第一屆學子,很大程度上受家風的影響,我依然堅決選擇了全文。質疑聲中,只有我的父母全力地支持我,認為我的選擇是對的。分班第一天,我還在自我介紹中說到“選擇政史地是我的情懷”,也許現在經歷了教科書之外的薰陶,我才真正明白,“情懷”為何物。

說開來,大藺家村是橫貫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平凡的一部分,我是大藺家村縱延千百年渺小的一份子,且讓我與我的鄉一起,在歷史長河中驚濤拍浪。

[1] 參閱臨邑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臨邑古今名人》,中國社會出版社,第93頁,張維民《上疏切諫的府尹藺琦》。

[2] 《德平縣誌》錢大琴 清乾隆38年[1773]

[3] 參閱王傳和《犁城春秋》中國文學出版社 2003(編者注:臨邑縣古稱犁城)

[4] 據 藺朝國、藺德華《藺姓源流及古今名人》 內蒙古及遠方出版社 2005

[5] 參閱《史記》[西漢]司馬遷 著;林少華 編 / 灕江出版社 / 2017-09

[6] 本部分據藺善來口述,筆者記錄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