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一、趙孟頫《心經行書冊》 紙本,冊頁,遼寧博物館藏。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這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趙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它運筆自如,清潤流暢,自成面貌,但細分析起來,卻又感覺它筆筆字字都自有來歷。我們知道,宋代書畫藝術到南宋末年已走向衰退。馬遠、夏珪末流的畫風,大多空闊粗疏,韻味全無。書法也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動神韻,傳世的趙孟堅《自書詩帖》、文天祥《木雞集序》,都說明了這種情況。生活在這一時代的趙孟頫,力圖矯正時弊,有所作為。如同中國歷史上常見的託古改制一樣,他在書畫上,也以提倡“貴有古意”,來振興頹勢。在書法上,他用心臨摹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的字帖,力求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但宋末元初時,已沒有東晉人那種以玄風為背景的風韻。趙孟頫臨摹的拓本字帖,與鍾、王、智永原寫本的神采也已有距離。這樣,趙的書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現。加之晉人席地而作、懸空書寫,與元代端坐高椅、據案書寫的姿勢截然不同,書寫效果判若有別。這樣,趙孟頫雖主觀上追摹古人,而實際上卻產生了一種貌似古人的新的書風。趙孟頫一心尊古、規模古人點劃的臨帖方式,對明清以來的書學影響很大。至於他借鑑行書的筆法與小楷的結體來寫大楷,創造出一種別於歐、柳、顏體剛性楷書的柔性趙體楷書,則因其適應性強,大可書寫匾額,小可謄錄殿試大卷,影響就更大,試看元代刻書一律通行趙體,就可知趙字的風行程度了。

趙孟頫所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只一本,此冊是寫給中峰和尚的。中峰釋名明本,號中峰,元代高僧, 主持吳興弁山幻住庵。元仁宗曾賜號佛慈圓照禪師。圓寂後諡普應國師。中峰小趙孟頫九歲,但趙對中峰執禮 甚恭。自北朝以來,佛教的信士往往自己寫經或僱人寫 經以為功德。但所寫經卷。均用楷書,趙孟頫用行書 寫《心經》。在寫經史上是一個創例。

本冊明王稚登跋說:“趙魏公平生好寫佛經、禪偈, 餘所見甚多,指不可盛僂。蓋其前身當是高僧,故津津 於竺乾妙典,不一書而足也。”其實,在元代這一特殊 的朝代,知識分子,不論是在野的,還是出仕的,精神 都是有些苦悶的。他們或逃禪入道,或寄情山水,甚至 流連風月,作為書會才人,編寫雜劇。這些人不可能前 身都是高僧。至於趙孟頫,一方面,因以趙宋宗室出仕 元朝,受到遺民鄙視;另一方面,在元朝朝廷又受到蒙 古大臣的排擠,以至於不得不向皇帝表白:“往事已非 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在這種心境下,他寫過一 首《罪出》詩,說: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

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

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

昔為海上鷗,令為籠中鳥。

一個“籠中鳥”向空門尋些寄託,與其前身是否高 僧,恐怕沒什麼關係。更何況趙孟頫還寫過《洞玄自然 九天升神章經》這類道教經典,那就更與高僧無關了。 王稚登是晚明所謂“山人”之流。當時人沈德符在所著 《萬曆野獲編•山人》中。對王曾加以諷刺。此冊王跋 之陋,足證沈的諷刺是頗有道理的。


二、趙孟頫《心經行書冊》紙本,冊頁,28.6×11.9cm×5,北京保利拍賣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元代‖趙孟頫心經兩種,不知道他一生寫了多少本心經

該冊歷經項元汴、亳州何氏、成勳、王懿榮、袁克文、譚踽盦、張靜江遞藏,由袁克文題耑並後跋,冊頁上的收藏印記顯示這是一件流傳有序的赫赫巨跡。

此冊有譚踽盦題簽條,袁克文題端並後跋。歷經項元汴、何溥、愛新覺羅•綿億、恭親王奕欣、王懿榮、袁克文、譚踽盦、譚天祺、張靜江遞藏。項元汴對其藏品無疑是珍愛的,珍愛的表現之一便是在藏品上鈐蓋其大量的鑑藏印。如同其他珍品一樣,本件趙孟頫《心經》鈐印數量達到25枚。內有姓名字號類9枚,堂號類2枚,品鑑收藏類7枚,閒章類4枚,里居印1枚,訓誡祈福類2枚。而“神品”一印,的鈐蓋絕非隨意。在公私收藏中,鈐有“神品”一印的作品約75件。除一件仇英以外,全部為元以前的名跡。如王羲之《平安帖》、《平安何如奉橘帖》、王獻之《中秋帖》、歐陽詢《仲尼夢奠帖卷》、馮承素《摹蘭亭序》、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等。葉梅《晚明嘉興項氏法書鑑藏研究》一書中,統計項元汴收藏趙孟頫法書作品為67件,無論是在項元汴的整個收藏體系還是元代這個時期來說,其對趙孟頫的收藏數量是居於首位的。入清後,被何溥收入囊中。“慎餘堂書畫印”、“亳州何氏珍藏”二印即為其藏印。在徐世昌所著《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一中載:何溥,字淵若,號謙齋,滿洲旗人。康熙辛丑進士,官邢部主事。殉難,贈去騎尉。著有《慎餘堂詩集》。在北京故宮所藏朱元璋《大軍帖》、上海博物館所藏王原祁《仿古山水冊》、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49仇英《唐人詩意圖冊》等作品上都有鈐蓋,且上下關係一致。“蓮樵鑑賞”、“水部成勳”二印或為愛新覺羅•綿億藏印(此印的考證請參閱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24惲壽平《蔬果冊》文章)。此《心經》冊在李佐賢《書畫鑑影》的著錄中,記錄有“蓮樵成勳”一印,現冊中此印已被挖掉。“蓮樵審定真跡”下方有一方形挖補,大抵就是“蓮樵成勳”一印原來鈐蓋之所在。在北京故宮所藏劉松年《四景山水》捲上,亦有“蓮樵成勳鑑賞書畫之章”一枚朱文印。愛新覺羅•綿億(1764-1815),字鏡軒,號南韻齋。歷任管纛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等職。生平擅長騎射、性好學,誦漢文古今經史如流。精畫仙佛,古雅得唐王維、吳道子之遺風。尤擅書法,姿媚遒勁,綽有晉人風度,極為當世所推重。後又被恭親王收入囊中。“春和園鑑藏”一印,便是恭親王奕欣的藏印。奕欣在咸豐六年撰寫的《朗潤園記》中,詳實的記載了此園的位置、賞賜詳情,以及春和園更名為朗潤園的過程。此園是咸豐元年(1851)賜給奕欣。經修葺後,在咸豐二年御賜園名為“朗潤園”,故可推測,奕欣得到此冊的時間可能也是1851到1852年之間。在北京故宮所藏劉松年《四景山水》捲上,亦鈐有此印。在後紙袁克文題跋中有“此冊舊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在袁克文之前,此冊歸王懿榮寶玩。《清史稿》雲:“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蔭並稱其學”。凡書籍字畫、金石印章、錢幣瓦當,無不珍藏。與大收藏家孫毓汶也過從甚密。“蘭塍珍賞”一印不查,但此印在李佐賢所著《書畫鑑影》中已經存在,故可定為清代佚名藏印。 進入民國後,從後紙袁克文題跋“此冊舊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王懿榮之後,便歸袁克文所有。後“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與予相易”一句,可知譚踽廠用一方秦代白玉“安官”小印,從袁克文處換來了此趙書《心經》冊。此《心經》冊中袁克文題跋右側所鈐“安官”白文印,即為袁克文所提及的那方。此《心經》冊頁籤條為譚錫瓚手書。除自己用印外,亦有其子譚天祺印。袁克文與譚錫瓚、譚天祺父子關係莫逆。譚錫瓚精於制印,他曾為袁克文制印多方。二人在金石方面的交流頗多,袁克文還曾至譚錫瓚手札一通,因《董美人》不得,而食不甘,寢不安。若能割愛,當以文徵明山水小幀為報。譚錫瓚之子譚天祺還曾與袁克文相攜同遊泰山,玉皇頂有民國三年袁克文手書刻石一方,記錄袁克文與易順鼎、張栻、譚天祺同登絕頂一事。文信書局《書學》第二期出版了此《心經》冊,在後面錄戴季陶所作跋語九則,第一則中稱此《心經》冊為張靜江所藏,張靜江字臥禪。第六則中有“臥禪老人以千二百番弗得之於海上牙人”一句,足見此冊之貴重。第一則中,“焦山石刻心經,亦背臨此本者也”;第二則中,“以苛羅綱目雕鋼等美術製版印行之,並遍贈與東西半球各圖書館、研究所、大學共藏之。印行之數多,保藏之地廣,其存在於世間之壽命自必較長”;第四則中“字字好,筆筆好,行行好,玉潤珠圓,銀鉤鐵畫,足稱國寶”,每一句都在說明戴季陶對此冊趙書《心經》冊的珍視。此趙孟頫《心經》冊,也有著詳細的流傳記載。清代李佐賢《書畫鑑影》中,前兩件都為趙孟頫作品,此冊是第二件。民國時期,有正書局於1925年為此作專門印製過珂羅版單行本,即戴季陶所說的“以珂羅綱目雕鋼等美術製版印行之,並遍贈與東西半球各圖書館、研究所、大學共藏之”。1944年,文信書局又在其書法藝術類專業期刊《書學》第二期出版,戴季陶的九則題跋亦全文打印於後。建國後所出版的諸多《四家書經心》、《六家書心經》、《王羲之趙孟頫心經合冊》等諸多出版,均為此冊的影印。書畫鑑定界泰斗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 壹》中也對此冊有詳細記錄。此冊還出版於《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法書全集》卷9,此書由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纂,王連起先生親自負責本卷的編纂工作。其在古代書法研究上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2017年北京故宮舉辦趙孟頫書畫大展,此件《心經》亦收錄於故宮為此次大展而出版的《趙孟頫書畫全集》一書,在目錄中,有“真跡”二字,這二字也代表了故宮諸位專家學者的一致的鑑定意見。 趙孟頫《心經》冊賞析以及與遼博《心經》的比較:關於上款人日林其人,在趙孟頫的文集和存世作品中,略有記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趙孟頫所書《二贊二詩卷》,其中一則為《太湖石贊》。上海復旦大學所藏明代萬曆刻本《松雪齋集》中,有《謝日林贈湖石次其韻》五律一首(海王村版本中,日林寫為石林)。二者可互相印證。《太湖石贊》,中“猗拳石”、“卷之懷、不盈尺”,描述了此太湖石有著拳頭狀的外形和不到一尺的尺寸。《謝日林贈湖石次其韻》是為答謝日林所贈太湖石而作,詩文中大讚此塊太湖石的玲瓏斑駁,用聲如磬來表現質地的堅實質密。用“曾聽法”和“不二門”來說明此石與佛家密切關係。《太湖石贊》與《謝日林贈湖石次其韻》所載的太湖石,極有可能描述的是同一件。而此件太湖石即來自“日林”。這也與日林為佛門弟子的身份完全符合。 在《獨孤本蘭亭十三跋》的第十跋中,有趙孟頫:“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一句。二王的臨習並非易事,有人僅能得其皮,即字形結構的相似,陷進華麗、媚俗的深淵。趙孟頫不僅在“其皮”上達到結字、用筆的嫻熟,又深知古人之用意,達到心性、審美上的一致。此次上拍的為日林和尚所書《心經》,大約創作於趙孟頫四十五至五十五歲之間,是其臨習二王階段的登峰之作。此冊點畫、結字、章法無不源自二王,而超凡脫俗。布白疏朗有致,錯落跳動。每列間距恰到好處,通篇通達貫氣,又不致於離散。非常注重輕重、急徐的變化,同一列中,有的字粗拙濃重,有的字空靈纖柔,二者相互穿插,揖讓,使佈局富於變化和動感。結體遒勁姿媚,取勢自由,縱橫錯落,大開大合。雖然字字獨立,但牽絲映帶靈動活脫,呼應關照,筆斷意連。在相同字的處理上,絕不雷同。如第二開中的68字中,有11個“無”字。特別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一句,兩組重疊的“無”字,通過入筆的角度、線條的粗細、筆畫的簡省等諸多方面的變化,達到字字不同。這與《蘭亭》中的“之”字、《書譜》中的“乖”字有同工之妙。筆法純熟自如,下筆果敢自然,二王的用筆已經信手拈來。銳利的尖鋒入筆、出筆,鋒芒畢現,直逼蘭亭。處處能感覺到人到中年時殘留的鋒芒。線條中氣實足,提按、粗細變化較多,濃重的按筆,使其書法在蘭亭跌宕喜悅的基礎上,憑添一分莊重靜穆。在風神、結字、用筆上與此《心經》冊為接近的是《跋保姆磚帖頁》。出筆、入筆的尖鋒,牽絲映帶一氣喝成的通達,行筆的速度,都與此《心經》冊極為一致。與此作創作時間大體相當的作品還有:《致瞻民十札》、《遠遊篇卷》、《歸去來辭卷》、《洛神賦卷》、《柔毛帖頁》等。錢陳群在《致瞻民十札》中有題跋:“於秀麗中寓圓勁之勢,洵得右軍正脈”。何心山在觀趙孟頫為友人書《洛神賦卷》,稱孟頫書法與曹植文章同炳日月。以上二人的論斷,便是對此階段趙孟頫書法的精確描述。遼寧博物館也有一冊趙孟頫《心經》。此冊檀香木雕花夾板,冊頁名《趙孟頫心經墨跡》。梁清標題簽條。後紙王穉登、張照、勵宗萬題跋,最後還有張照白描觀音、韋陀像各一紙。有乾隆五璽及《石渠寶笈》著錄。此冊是趙孟頫為中峰明本書,並謙稱為弟子。此冊之書法體勢修長,放縱灑脫。用筆方圓兼備,不燥不厲,穩重端莊。但與此次拍賣的《心經》冊相比,拍賣本明顯風神更飛揚舞動;體勢更挺秀端莊;下筆更肯定利落;線條更研麗滋美,使人感到撲面喜氣和蓬勃朝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