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解讀丨四大工學院——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會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併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2011計劃”、“111計劃”、“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是“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


院校解讀丨四大工學院——東南大學


一、歷史變遷

1902年,張之洞與其好友、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範學堂,同年開始籌建三江師範學堂。教員一部分聘請中國學者,另一部分則從日本聘來,開了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後來,南京大學以1902年作為學校建校時間。

1905年,三江師範學堂更名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1914年,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校長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兩江師範學堂乃得以改設,成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組建了國立東南大學。“南高師”與“東大”共處同一校園,資源共享。

1923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牌撤去,正式併入東南大學,遂稱之為國立東南大學。同年,因經費緊張,東大停辦工科,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組為河海工科大學。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以及江蘇境內其他4所公立專門學校共9所公學合併,在首都南京改組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以紀念孫中山先生及北伐軍攻克的第四座歷史文化名城。

1928年,更名為江蘇大學。同年,國民政府行政院作出決議,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

1937年,抗戰爆發,學校順利西遷入川,校址設在重慶沙磁區沙坪壩松林坡,史稱重慶中央大學。

1946年,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在京(當時南京的簡稱)開學。全校設文、法、理、農、工、醫、師範7個學院,37個系,6個專修科,26個研究所,是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949年,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劉伯承、副主任宋任窮派員接管國立中央大學。同年,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1950年,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通知,校名去“國立”兩字。

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

1952年—1953年,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

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

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

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首批獲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

1988年,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同年,東南大學浦口校區奠基。

1990年,東南大學浦口校區投入使用。

1996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同年,東南大學入選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4年,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

2001年,東南大學被列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06年,佔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東南大學。


院校解讀丨四大工學院——東南大學


二、辦學地點

江蘇省南京市:四牌樓校區、九龍湖校區、丁家橋校區。

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分校。

三、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四、辦學屬性

教育部直屬/985工程/211工程

五、碩士點分佈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38個。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

六、博士點分佈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2個。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應用經濟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網絡空間安全。

七、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分佈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0個:建築學、風景園林學、城鄉規劃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哲學、藝術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生物學、光學工程、臨床醫學、物理學、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工程與技術。

八、專職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及長江學者分佈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齊康,建築學領域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韋鈺,無線電工程學領域專家;呂志濤,結構工程學領域專家;鍾訓正,建築學領域專家;孫忠良,無線電工程學領域專家;孫偉,土木工程學領域專家;張耀明,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領域專家;黃衛,交通運輸工程學領域專家;程泰寧,建築學領域專家;李幼平,電子和通信技術學領域專家;繆昌文,建築材料與製品學領域專家;張廣軍,精密儀器工程系測試計量學領域專家;王建國,建築學領域專家。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

王煒,城市交通規劃理論領域專家;戴先中,控制科學與工程領域專家;吳鎮揚,信息工程領域專家;李愛群,結構工程領域專家;李霄翔,英語教學領域專家。

長江學者48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2人:張十慶,建築學領域專家;王建國,建築學領域專家;陳雲飛,機械工程領域專家;蔡寧生,動力機械領域專家;肖睿,熱反應過程研究領域專家;鍾文琪,機能材料化學領域專家;尤肖虎,信號、電路與系統領域專家;洪偉,信息科學與工程領域專家;王志功,電路學科領域專家;崔鐵軍,信息科學與工程領域專家;黃風義,集成線路的設計領域專家;王江舟,移動通信領域專家;高西奇,移動通信與信號處理領域專家;吳剛,土木工程領域專家;崔一平,光子學領域專家;黃慶安,電子科學與技術領域專家;田玉平,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領域專家;羅立民,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領域專家;顧忠澤,應用化學領域專家;顧寧,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領域專家;劉加平,性能土木工程材料領域專家;樊和平,理論學領域專家;熊仁根,有序物質科學領域專家;陸鍵,電氣工程領域專家;王煒,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專家;孫璐,交通運輸工程系道路與橋樑工程領域專家;趙正旭,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專家;周佑勇,法學領域專家;劉豔紅,法學領域專家;陸祖宏,電子工程領域專家;謝維,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領域專家;黃衛,公路與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專家。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1人:吳柯,光電子及微波領域專家;丁峙,通信系統與信號處理及優化領域專家;黃秋庭,半導體工藝和集成電路領域專家;王曉東,無線通信和信號處理領域專家;陳志寧,電磁場工程領域專家;陸勇,工程結構領域專家;餘星火,變結構與非線性控制理論領域專家;姚新中,儒家倫理學和宗教倫理學領域專家;顏安,金融學領域專家;鄒國堂,電機電子工程學領域專家;吳智深,纖維複合材料、光纖傳感技術領域專家。

長江青年學者5人:黃永明,寬帶無線電信系工程與系統領域專家;郭彤,結構工程領域專家;張敏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專家;舒嘉,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專家;韓俊海,生命科學領域專家。

九、國家重點實驗室分佈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十、一流學科及教育部第四輪評估

教育部學科評估A+: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理論學

教育部學科評估A:電子科學與技術

教育部學科評估A-: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通信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教育部學科評估B+:哲學;應用經濟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熱物理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

教育部學科評估B:光學工程;工商管理;設計學

教育部學科評估B-:力學;公共管理

教育部學科評估C+:測繪科學與技術

教育部學科評估C:暫無

教育部學科評估C-:暫無

十一、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涵蓋15個二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建築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科學技術)、交通運輸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用工具運用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藝術學、熱能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結構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十二、國家級特色專業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3個:建築學、城市規劃、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軟件工程方向)、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方向)、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醫學影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