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長虹”——渭源灞陵橋,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


渭源灞陵橋,又名握橋或臥橋,在渭源縣城南門外的清源河上。始建平橋於明洪武年間,"既濟行人,復通車馬",後遇洪水屢毀屢修。1919年仿蘭州臥橋於南門外建成純木懸臂式拱橋,被稱為"渭水長虹"。

橋身南北向全長40米,高15.4米,寬4.8米,曲跨29.5米。整個橋分為13間,64吊柱;橋面和橋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為11組,從兩岸橋墩底部逐次遞級,凌空而上,形成半圓狀橋體。橋面有臺階通道三條,並配有欄干扶手。橋頂為飛簷挑閣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為木結構,精巧壯觀,被列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罕見的純木質拱橋渭源灞陵橋,渭源顧名思義就是渭水源頭。灞陵橋就位於渭源縣城南門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灞陵橋因渭水繞灞陵(漢文帝陵墓)通長安而得名。當地年長一些的人更習慣稱其為"臥橋"。


民國八年(1919年),根據蘭州文化宮雷灘河上的握橋,建造了這座純木結構的臥式懸臂拱橋,但雷灘河握橋早已被毀,灞陵橋就成為全國唯一一座純木質疊梁拱橋。現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後的灞陵橋。

灞陵橋體現著高超的建構藝術和科學價值。精絕的工藝,獨特的造型,悠久的歷史吸引了眾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讚美之辭。2006年6月,灞陵橋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當陽春三月,渭水源頭雨雪紛飛。在甘肅省渭源縣渭水河畔,呈現“灞陵飛雪”景觀,吸引遊人駐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