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不是你所見

你什麼時候開始有煩惱的?

煩惱不是你所見

意識成型之後,我們心裡逐漸有了事物好壞的評判標準,每當我們的行為或所處的環境無法達到心中的”好”,我們便有了煩惱,這一刻也就產生了不快樂。例如,當我們在心中建立起”美與醜”的標準,一旦看到心中認為的”美”的人,”美”的玩具,“美”的風景,我們會開心,會快樂。可一旦發現“醜”的事物,總是能避則避,心中免不了會嫌棄甚至作嘔。

標準,又稱界限,是意識用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建立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但我們建立世界觀時,對這個世界也建立了無數的標準或界限。富人與窮人,美女與屌絲,大城市與小城市,好工作與壞工作,有前途與沒前途,有希望與沒希望,好吃與難吃,好大學與爛大學,成功與失敗等等。人被建立的界限和標準極大地影響了我們心情,操控了我們的選擇。舉一個例子,有富人必然有窮人,有美女必然有屌絲,有些人可以成為標準中”好的”一部分,有些人必然會成為標準中“不好”的一部分,他們往往會不快樂。成為“好的”那部分人,又會有一部分成為”更好的”,剩下的自然也會不快樂。都說對比是痛苦的根源,可人類的意識就是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建立標準和規劃,只要有標準和規則,一定會有滿足標準與不滿足標準的兩部分,不快樂看似是必然現象

。心理學發展了這麼多年,還是有無數個不快樂,需要被心理諮詢和治療的人。如果不回到意識層面,這個問題本身就無法解決。

那到底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煩惱不是你所見

人在出生的時候,不懂事,爸爸媽媽的樣子無論美與醜,小孩子都沒有概念,一個愛的親吻,他們會發自內心的笑,這種開心是最真誠的。他們才不會關注未來考多少分,成為哪個群體,掙多少錢這些標準性問題。他們天真、爛漫、自由、快樂。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愛,在沒有標準的世界裡,他們有著無限可能,有著無限的能量,用不完的精力。隨著爸爸媽媽把一個又一個的標準教給他們,演示給他們,把隔壁王阿姨家的小孩子(高分,好孩子標準)強加給他們,他們的能量被束縛了,心情被影響了,笑容少了很多,從此走向了一條追逐爸爸媽媽標準的路。這些標準隨著懂事逐漸成為心理的價值觀。不快樂是意識誕生時起建立的一系列標準導致的,人在意識形成的時候,也是神經細胞成長最快的時候,上千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交錯,宇宙可視直徑是920億光年,假設上千億的神級細胞中只有100億神經細胞產生鏈接,100億的100億次方種可能,比宇宙的數量級如何?大到不可想象。人腦會產生無數種神經鏈接的方式,人的可塑性是無限的,人的潛力是無限的。為什麼還要定那麼多標準和規則?為什麼要讓意識中的規則(世界觀)操控我們本該無限可能的人生?

別讓不快樂從懂事開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都別忘了在意識沒有成形的時候,你對世界充滿好奇,你有著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可塑性,你很快樂。所以讓意識迴歸本該有的價值,打破束縛你的規則和標準,讓世界觀迴歸到它本該有的樣子,讓快樂再次綻放!你的人生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