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抗戰初期的蘭州 百姓好奇圍觀汽車


抗戰初期,蘭州,歐亞航空公司的汽車。抗戰時期,美國攝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曾在中國多地進行拍攝。本文選取了他於1937-1938年間在甘肅蘭州拍攝的一組老照片,展現了抗戰初期當地百姓的市井生活。

蘭州百姓好奇地圍觀一輛奔馳汽車。那時候蘭州屬於比較閉塞的地區,沒有東部城市的繁華,街頭很少出現汽車。

蘭州街頭的婦女。清朝時期,蘭州是甘肅乃至整個西北的政治、軍事重鎮,乾隆帝曾說據此可以“節制三秦”、“懷柔西域”。進入民國,蘭州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先是改為蘭山道,再改蘭山區,1936年又變為皋蘭縣,1941年新設蘭州市。

蘭州街頭的國軍。當時擔任甘肅省主席的是軍人出身的朱紹良。朱紹良1933年入甘,掌管軍政長達13年。他積極抗日,妥善處理與當地實力派的關係,其“安定中求進步”的治甘方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街頭閒聊的百姓。抗戰開始後,蘭州成為大後方,大量人口湧入。此地也是西北國際交通大通道的必經之地,黃河鐵橋則是國際交通線上的咽喉。抗戰初期來自蘇聯的援助,就在蘭州轉運。

蘭州的老漢。為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日決心,日寇對蘭州以及甘肅的其他市縣進行了殘酷的轟炸,百姓的正常生活節奏完全被打亂,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嚴重威脅。日機首次轟炸蘭州是在1937年11月5日。

紡繩的男子。蘭州軍民沒有防範日寇飛機轟炸的經驗,更沒有建立防空網。為此,朱紹良命令加緊建設放空警報系統,僅僅一個月就初具規模。1937年12月4日,當11架日本飛機準備再次空襲蘭州時,它們一飛過六盤山,全城就拉響了防空警報。

蘭州的馬車。為了更好承擔大後方的功能,加強當地的城市建設勢在必行。1941年7月,新的蘭州市政府組建成立,在貧窮落後的基礎上“一面抗戰,一面建設”,使公共交通、戰備基地等建設上了一個臺階。

神龕前的道士。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朱紹良施行了一些穩定社會、改善民生的舉措,例如禁菸、改屯為民、懲治腐敗等,對於開發甘肅起了很大作用。

蘭州的城門,上面寫著“衣冠最要整齊清潔,行路要聽警察指揮”等口號,這是蔣介石發起的“新生活運動”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