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首詩時,天真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傷心了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是湯唯和吳秀波的代表作品之一,電影裡用了很多中國古代詩文的內容,據說,如果觀眾僅僅是高中文化的語文水平,就一定有一處古詩文知識點看不懂,比如有一次,教授(吳秀波飾)給姣爺(湯唯飾)寫信,信中說:“最近都沒有收到你的信。你一定聽過劉禹錫的《陋室銘》吧,其實我更喜歡他的另一句詩:‘長恨人心不如水。’”

寫這首詩時,天真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傷心了

(《不二情書》詩詞片斷)

《陋室銘》自不用說,那是課本文章,幾乎上中學的朋友都會背誦,一則文章不長,名句頗多;二是因為那是教材要求的必背篇目。而“長恨人心不如水”這一句詩出自劉禹錫的《竹枝詞九首》裡的第七首,全詩如下:

寫這首詩時,天真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傷心了

(書法:劉禹錫《陋室銘》)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到了劉禹錫這裡,他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竹枝詞分三類:1、由文人蒐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2、由文人吸收、融匯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歌;3、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一類文人氣較濃,詩名一般還題作《竹枝詞》,劉禹錫寫的這首屬於第三種,其實還是七方絕句,之後人們對竹枝詞越來越有好感,就有了《竹枝詞》這種叫法,其實它不是後世說的“詞”。

寫這首詩時,天真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傷心了

(老照片:舊時瞿塘峽的“灩澦堆”)

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一,由於兩岸連山,江道變窄導致水流格外湍急,因此行船到此,常常出現事故,形勢格外險要,於是古有“瞿塘天下險”的說法。唐時,瞿塘峽口還有“灩澦堆“又叫”猶豫“,就是說船行到此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到秋冬兩季水枯的時候,它顯露江心, 似一頭巨獸橫截江流,下水船可順水繞過,上水船則因水位太低,極易觸礁。所以有“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的說法。到夏季洪水暴發時,一江急流直奔灩澦堆,巨浪騰空,渦流千轉百回,形成“灩澦回瀾”的奇觀,此時的”灩澦堆“大部浸入水下,行船下水,如箭離弦,分釐之差,就會船沉人亡,因此又有“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當灩澦堆露出水面部分如牛、龜、鱉一般大小的時候,就更需十分警惕。這個灩澦堆因航運障礙,於1958年冬已經炸除,這塊巨石存放在重慶的“三峽博物館”裡。

寫這首詩時,天真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傷心了

(現在的瞿塘峽)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這裡的十二灘,並不是確數就是十二灘,而是形容瞿塘峽險灘非常多,嘈嘈指水流聲,這裡的航道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非常難走。

寫這首詩時,天真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傷心了

(國畫裡的瞿塘峽)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面對著瞿塘峽水的驚濤滾滾,詩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我們知道,劉禹錫自從隨從王叔文參與永貞改革失敗後,遭遇守舊派、大官僚、藩鎮勢力的強力打壓,自從805年被貶出京,到826年回京任職,中間經歷了二十三年的貶謫時期,這二十三年之間,他不斷被貶,不斷換地方,每次的貶謫換地的原因並不一樣,人們找出詩人的“毛病”以貶謫他的理由可謂花樣翻新,雖然劉禹錫是樂觀主義者,是不屈服於命運的鬥士,但他終歸在不斷的打壓之下發點感慨,他深感世路艱難,對那些慣於挑弄是非,興風作浪的權貴一腔怨恨,對於慣於無事生非陷害無辜的小人深惡痛絕,心中無比忿恨,於是,當他乘坐的船走到瞿塘峽這樣的險灘時,江灘之險使他生出了人心不如水的感慨:我經常痛恨人心的險惡,瞿塘峽是因為亂石、灩澦、暗礁而險,世上的人心連湍急的江水也比不了,因為人心無緣無故就會平地掀起波瀾。

寫這首詩時,天真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傷心了

(詩詞書法)

人性到底是惡的,還是善的,實在沒有一元的結論,當人在順境,常常覺得一切都是好的,人是善良而友好的,當人在逆境,常常覺得一切都是壞的,人是醜惡而敵對的,劉禹錫是受盡了敵對勢力打壓的人,就算他一腦子的樂觀主義,也無法保證他不會偶爾有灰暗的念頭,在那一刻,他對人性是失望的,天真了一生的劉禹錫傷心了。

(【唐詩閒讀】之98,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