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Artifact》是一款結合了《Dota2》遊戲背景的集換式卡牌遊戲,與目前主流的線上TCG遊戲相比,它的遊戲規則非常複雜,並有著很高的入門難度。如果你沒有任何卡牌遊戲的經驗,或是沒玩過幾局《DOTA2》,那麼這就至少需要花費你一週的時間來反覆練習。不過,一旦你領會到了《Artifact》的精髓所在,便會不顧一切的愛上他,並有可能成為Steam市場中的“股王”!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硬核卡牌瞭解一下

當下最主流的卡牌遊戲都會以低門檻的姿態迎接新玩家的到來,從當年的《爐石傳說》到現在的《昆特牌》,玩家們已經逐漸接受了這種設定,而由VALVE公司卻反其道而行之,製作出了以《Dota2》為背景的硬核卡牌遊戲《Artifact》。雖說三路兵線,推塔上高地,打錢買裝備等設定能讓《Dota2》玩家快速上手,但對於那些初窺門徑的卡牌新人,《Artifact》彷彿是一大團散亂的毛線,他們很難從中找到頭緒。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因為《Artifact》仍處於剛公測的階段,整體的卡池規模較小,與初版的《爐石傳說》與《昆特牌》相比,能拿得出手的套路也很少。初版的《爐石傳說》拿戰士這一職業來講,就有以“殘血熔岩巨人”為核心的“滾石戰”,以“狼人+激怒+衝鋒”為核心的奇蹟戰,而《Artifact》中紅色不離“斧王與指揮官”,綠色不離“小黑與樹精”,黑色不離“刺客與賞金”,整體構築非常單一,英雄之間的強度也極不平衡。

在我們的印象中,大部分TCG卡牌遊戲僅需在一個對戰界面下,滿足把敵方的血量打空,或是在手牌耗盡前點數高於對手等勝利條件便可拿下一局,而《Artifct》卻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成文規定,玩家需要在三個對戰界面中應敵,並破壞對家的兩座防禦塔或是推掉防禦塔爆炸後出現的水晶才可獲得勝利。這一規則不僅忠實還原了《Dota2》的玩法設定,並能讓玩家源源不斷地催生出大量有趣的新卡組。雙方對局時的打法思路也會因此變得有趣起來,分推破雙塔還是抱團推水晶的抉擇為整場對戰帶來了更多的變數。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在卡牌構築方面,《Artifact》借鑑了TCG老祖宗《萬智牌》的五牌色設定,但它只用了紅、藍、綠、黑四種顏色來分別代表戰士、法師、輔助與刺客這四個職業,每種牌色對應了《Dota2》中的英雄定位與法術。在構築牌組時,你可以隨意組合最低40張的英雄與法術卡,以及下限為9張的物品卡,不過,由於你手中的卡牌只可用於戰場上與之對應牌色的英雄,所以胡亂構築可能會導致一堆異色強卡悶在家裡而又打不出去的情況。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因為手中沒有藍色卡牌,所以這一回合只能用物品

每種牌色對應的英雄可以受到法術與三種物品的強化,如果你的英雄被擊殺,身上的裝備不會消失,僅僅需要等一輪的復活時間重新佈置到戰場中的隨機位置。儘管遊戲中的強力物品都很貴,但你可以通過反覆擊殺小兵或英雄快速獲得金幣獎勵。如果某一方的英雄多次被對手殺害,就很有可能會變成對手的提款機,這套能讓金幣滾雪球的正反饋機制,就使得玩家在構築卡組時要仔細考慮卡組的配置是否能讓自己站得住腳,或是避其鋒芒,以巧取勝,這無疑又豐富了整個遊戲的策略性。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敵方單路英雄遠超己方,捨棄這一路是最好的做法

每個模式的定位都很清晰

《Artifact》中共有四種模式,每種模式的定位都非常的明確。獨自遊戲一般用於新人與AI之間的對抗訓練,讓他們對遊戲有一個大體上的瞭解。而社交賽的定位相當於你與和好友們的線上聚會,無論是1V1的好友挑戰,還是多個牌友會於一堂的錦標賽,都能讓你找到其中的樂趣。這兩種模式對剛接觸《Artifact》的萌新們都非常的友好。

TCG卡牌遊戲中的休閒模式向來是玩家們最好的卡組實驗室,除了日常娛樂外,還能順手做一下日常的任務獎勵。《Artifact》同樣也希望玩家之間可以互相切磋,並讓你不斷地去接觸各卡組的打法風格,增加對卡組的理解程度。不過,《Artifact》僅僅只是讓你免費體驗休閒模式而已,沒有設置任何形式的獎勵內容。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Artifact》中的專家賽則是面向那些對卡牌遊戲有著高追求的群體,並且每名玩家需要消耗每張1美刀(7元)的門票才可進入。倘若你通過大量的練習併成功掌握了《Artifact》的精髓,想要向更多的人證明自己的實力,那麼專家賽就是能讓你與眾多高玩切磋比拼的好去處。值得一提的是,若你在專家賽中沒能勝過3場,遊戲不會給你任何的保底獎勵。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換句話說,《Artifact》中的休閒模式沒有長期激勵玩家探索的內容,專家賽則更像是一場心裡沒底兒的豪賭。這樣的設定只會逼著玩家往兩條路走:要麼多買卡包炒股,搞線上交易;要麼就直接放棄這款遊戲,不聞不問。

令人詬病的卡牌交易

目前主流的線上卡牌遊戲都採用了:開包—攢塵—合卡的三部曲,花錢隨便買個三四十包,就可以快速玩兒上一套強度頗高的卡組。而《Artifact》並沒有採用與之相似的做法,它藉助了V社得天獨厚的Steam市場,引導玩家在線上完成卡牌的買賣。這套交易體系實際上更接近《萬智牌》與《遊戲王》的銷售策略,V社只不過是把這套方案直接扔到了那個倒騰飾品的社區裡。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在遊戲上市或新卡包上線的一段時間裡,Steam市場上部分超模單卡的價格會節節攀升,比如近期大熱的“斧王”與“小黑”,以及每位玩家必備的跳刀。假如你是一名對卡牌遊戲與金融行業有獨到見解的玩家,可以完美分析每週卡牌的漲跌趨勢,那麼你的Steam錢包破千破萬絕不會是空談,不過,你所完成的每一筆交易,V社都會抽取15%的手續費“以貼家用”。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斧王的價格居高不下

不過,相比V社這套新上線的卡牌交易模式,玩家們更關心的是:“這遊戲只買本體能玩麼?”以筆者這幾天的體驗來看,由於休閒模式與社交賽不會給你任何獎勵,單憑新手教程送給你的那一點兒卡包遠遠不夠用,如果你能再補上一百多塊,差不多可以自組一套強度還算不錯的構築。

《Artifact》評測7.8分:硬核有趣甚至能“炒股”

別忘了門票的錢你也得自己掏腰包

結語

《Artifact》這款TCG卡牌遊戲也如《Dota2》那般硬核,有時你打完一場30分鐘左右的對局,甚至可能覺得比開一局《Dota2》還要累,新玩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初窺門路。在休閒模式中,《Artifact》也沒有提供任何能夠長期激勵玩家對戰的獎勵內容,這就使得所有玩家在重氪卡包與Steam社區市場交易卡牌之外,別無他選。

雖然《Artifact》的運營內容與付費部分仍存在著一些瑕疵,但這些不足之處並不能掩蓋V社將一款卡牌遊戲做成MOBA玩法的成功。在TCG卡牌遊戲如此成熟的今天,《Artifact》敢於打破常規,用與眾不同的遊戲規則,全新的戰場格局,為TCG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