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ofo?馬化騰說的那個病根,未必正確

馬化騰,作為共享單車賽道的局中人,在朋友圈指認了造成ofo此刻局面的罪魁禍首——一個veto right(否決權)。

在ofo的董事會中,戴威、朱嘯虎、經緯均擁有一票否決權。2017年12月初,在撮合摩拜與ofo合併無望後,朱嘯虎退出。據瞭解,朱嘯虎將ofo的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和滴滴。其中,阿里拿到大部分額度,滴滴只拿了一小部分,此後,雙方共同享有一票否決權。

結果,什麼拯救行動都難通過,造成了ofo的悲劇。

可真的如此嗎?未必,如果從根子上就有問題,否決拯救,不過是放棄搶救和先走一步而已。

馬老闆的觀點,其實是站在戰略投資人的角度去思考,可如果站在行業模型角度,則未必正確。

誰殺死了ofo?馬化騰說的那個病根,未必正確

貧道去年年初曾經寫過一篇《共享經濟大風口,距離瘋狂還有幾碼?》,然後被批為危言聳聽,結果現在成了印證的預言。

下文中引號部分,即為之前文章的“預言”原文。

彼時,貧道開篇即寫到“盈利模式嘛,依然是押金。而用戶群落顯然是一抓一大把,而且大多數長時間內不會取出押金。”

在那篇預言裡,“可以共享的產品,已經從單車這個小門類跳脫出來,走向了籃球、雨傘、充電寶、汽車,估計很快就會有共享男女朋友之類的新創意出現。”最後都得到了證實,而共享經濟念歪了經,也是不言而喻的。

即所謂共享,其實不是共享閒置,而是創造限制。

共享閒置的概念是:我暫時沒用了,借給你用。創造閒置的概念是:我造出些東西,租給你用。

共享閒置的核心,是去除浪費,讓每一個已經存在的資源都能發揮作用。如果一定要給予一個高大上的定義,也可以稱之為側供給改革的一種實現形式。

只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多共享形態,只是租賃模式的體現,或者叫做互聯網+租賃。許多人因此而斥責當下的所謂共享經濟,只是躺在共享風口的一頭名字叫租賃的豬。

誰殺死了ofo?馬化騰說的那個病根,未必正確

那麼,共享單車的實際形態是什麼呢?如我那篇文章所言“大多數有需求的用戶,不知道哪裡有自行車(可替換各種共享名詞)可借,互聯網幫忙做了導航,縮短了用戶的獲得距離和成本。”

如此而已,陽光下並沒什麼新鮮事。

結果呢,共享單車的出現只解決了一個問題:“它還是解決了一個閒置,不是用戶需要的閒置,也不是有意去解決的——釋放了上海鳳凰、天津飛鴿等老牌自行車廠的產能,為它們科技創新、找到新的市場,提供了一個窗口時間。”

只不過可悲的是,被激活的自行車廠商還是有太多的款項沒有收回來。

誰殺死了ofo?馬化騰說的那個病根,未必正確

如此算來,不過是一個租賃模式的互聯網+版本,其根子上就已經不正,如何能夠活的好。不過是燒完了投資的錢和用完了用戶押金後,再把自己的信用發揮到極致,又把賴皮的風格(押金難退)發揮到極致,最終變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至於否決權,如果沒有它,只是讓更多的接盤俠進來,然後一起燒錢,將盤子燒得更燙,最終沒有人敢接過盤子,或接了盤,燙的摔碎它而已。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