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哪個年代,穿上漂亮的花衣服都是人們對美好的一種追求


解放初期,上海、天津、青島等城市的印染廠都在努力生產,以適應當時人們對於花布日益增長的需求。1953年,上海第一印染廠生產出了大量為人們所喜愛的印花面料,有印花布、印花嗶嘰、印花貢呢等。這些質地堅實的花布多有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比如:金魚和水草、荷花與鴛鴦……都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原中紡公司所屬各廠全部收歸國有,併成立了華東紡織管理局。這是華東紡織管理局美術設計組的工作人員在設計新的花樣。

1953年,國營上海第一印染廠刻印員張鳳翔正熟練地用機器雕刻四套色民族風格的鴛鴦花樣。當年,常用花布圖案還有鳳穿牡丹、二龍搶珠、獅子滾球等,均為吉祥題材。

那時,已經開始採用的滾筒印花機印花具有下列優點:花紋清晰、層次豐富,勞動生產率高,適宜於大批量的生產。這是刻印員卜新貴用手工將花樣精細地雕刻到滾筒上去。

隨著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上海第一印染廠的花布生產量也在快速上升。1952年的產量比1949年增長了將近3倍,1953年的花布產量也將超過1952年。這是花布印染過程完成後,碼布機計算著布匹的長度。

1953年,這是上海第一印染廠女工俞月娣正操作著檢布機,檢查布匹質量。

土地改革後,中國農村的購買力也較過去大有提高。1953年的上海,隨便到一戶農家,都可以看見穿著花衣服的婦女和兒童。下鄉貨郎擔的花布通常也是在一天之內就售光。

花布同樣在城市也十分暢銷,僅以北京為例,1952年售出的花布就比1951年增加了2倍。這是當年工廠樣本裝璜車間把各種新花布的樣品發往各地,以供挑選訂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