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篩查,應當如何做?

文| 任 超診斷試劑研發工程師

鍾道順診斷行業資深人士

鼻咽癌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癌種,與大部分惡性腫瘤一樣,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很好,這意味著很高的臨床治癒率,例如我國權威的鼻咽癌治療醫院中,對於I、II期鼻咽癌,經規範化的治療方案,臨床治癒率都可以達到90%。

這是因為鼻咽癌細胞對放療高度敏感,即使中晚期也有其他治療選擇及化療方案,有標準的一線化療方案:順鉑+吉西他濱,其緩解率可達80%;分子靶向治療表皮生長抑制劑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包括免疫治療等也有其臨床的應用之處。

更最重要的,在腫瘤細胞沒有產生臨床轉移之前(也就是大家所謂的“早期、I、II期等”)能診斷髮現,及時給與治療,才是決定預後的關鍵之處。國家及醫療界現在提倡:定期健康體檢。對於鼻咽癌,對於高風險人群,更應該提倡特定篩查方案的機會性篩查。

關於鼻咽癌篩查,你需要了解:

什麼人需要鼻咽癌機會性篩查?

這個問題與鼻咽癌細胞的發生與進展密切相關。鼻咽癌與三大因素有關:中國人群特別是南方地區人群,EB病毒的反覆激活感染,環境致癌因素的誘導。而90%以上的人都有EB病毒感染或者潛伏,理論上,南方地區人群特別是有鼻咽癌家族史者是機會性篩查的最大獲益人群。

篩查指標陽性,是否代表得了癌症?

這就需要客觀認識醫學檢驗的技術侷限性。目前而言,沒有一種診斷技術可以獨立完成惡性腫瘤的診斷。就如同刑事案件一般,都需要一整套完整的“證據鏈”才能推導有罪;惡性腫瘤的診斷也是同樣,一個完整的惡性腫瘤診斷應當包含各種相應的診斷結果,才能最終確診。影響診斷技術診斷效率的因素較多,目前醫學科技無法完全排除干擾。

因此,單項陽性結果,無需過多驚慌,但需要保持動態監測,高度懷疑者可以尋求進一步的專科檢查。例如經典肝癌篩查方案:腫瘤標誌物AFP+超聲結合。陽性者,結合肝炎病毒感染史,家族史等臨床症狀,3-6個月複查一次,直至AFP陰性及超聲觀察無明顯佔位病變。

篩查完就沒事了?

篩查只是健康管理的開始,並不是“無異常”就可以放心的“浪了”,更不是出現“三高”,“陽性”“xcm結節,建議密切隨訪”等就需要戰戰兢兢地過活。我們需要的是健康規律的生活,遠離致癌因素,高風險者需要起碼做到3-6個月複查。

鼻咽癌診斷的技術與方法

纖維鼻咽鏡檢測及病理學檢測

又名鼻內窺鏡。受檢者入鏡觀察是否存在異常腫物,如不光滑表面,欠對稱性,易出血,濃性分泌物等,懷疑異常組織者,行穿刺取樣,再經過一系列組織學技術處理(組織固定、切片染色)後,將由病理學專家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癌變的細胞來判斷是否患了癌症。

這個檢測方法本身對受檢者是有創傷損害的,不易被受檢者接受,同時活檢病理技術相對複雜,工作量大,出結果一般需要4-6天,檢測能力有限,不適於高危人群的大規模篩查。而且在鼻咽癌早期腫物較細小、隱匿,鼻咽部粘膜變化並不明顯,剪切下來的組織樣本里存在沒有采取到癌細胞的可能,所以對於早期鼻咽癌來說,活檢病理檢測也有誤診的風險。

鼻咽癌筛查,应当如何做?

圖1鼻內窺鏡檢測異常腫物

鼻咽癌筛查,应当如何做?

圖2纖維鼻咽鏡

影像學診斷

包括CT、MRI和PET/CT(不適宜用於常規診斷,適用於輔助臨床對鼻咽癌的轉移及復發監測)。當前影像學的技術僅能發現大於0.5釐米的腫物,對於較早期的腫塊,達不到很理想的鑑別診斷作用,更適宜於輔助臨床醫生對惡性腫瘤判斷TNM分期,並且日均檢測能力與鼻內窺鏡相似,僅能滿足臨床醫生的輔助診斷需求。嚴曉菊等人也發現,良性增生與早期細小的惡性腫瘤表現上存在交叉、重疊,因此增強的MRI/CT及纖維鼻咽鏡都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假陰性。

鼻咽癌筛查,应当如何做?

圖3 頭顱CT側位像,粉紅色區域為鼻咽癌病灶

血清學診斷

EB病毒相關抗體檢測

這是目前主流的初步篩查方法,先抽取受檢者3-5ml的血樣,離心並分離出血清,採用酶標儀或者化學發光儀等,對血清中的相關抗體進行分析。主要特點是適宜大規模應用能力、無創、分析結果相對客觀、不同醫院之間的診斷結果更容易實現統一。

具體常用的檢測指標如下 :

抗原類型

抗體意義

臨床表現

VCA/IgA

病毒複製繁殖的標誌物。

凡EBV引起的疾病,新病毒顆粒增殖時必然引起體內VCA抗體大量增加EBV病毒,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鼻咽癌等。

靈敏度較高,特異性差。用於鼻咽癌篩查假陽性很高,不宜單獨使用於鼻咽癌篩查。

EA/IgA

病毒複製晚期裂解程度的標誌物。

EBV病毒可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鼻咽癌等。

靈敏度很差,但特異性很高,是中晚期鼻咽癌的標誌物,不宜單獨使用於鼻咽癌篩查。

Rta/IgG

誘發細胞分裂癌變的早期標誌物。

Rta抗原性極強,EBV裂解誘發宿主細胞癌變時立即引發抗體出現。

靈敏度和特異性都很強,單項的診斷效率較上兩項更優。

NA-1/IgA

病毒潛伏期感染的標誌物。

靈敏度較好,特異性較差。

目前提倡多項EB病毒抗體聯合進行檢測,也就是以上選擇兩項或者三項進行聯合檢測。在鼻咽癌最高發的廣東省地區,比較常見的組合是:Rta-IgG、VCA-IgA和EA-IgA,評估受檢者罹患鼻咽癌的風險等級,進行對應等級的健康管理。

這個三聯檢方案的好處是做到了EBV基因譜全覆蓋,理論上將大大提高檢測鼻咽癌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適宜大規模的鼻咽癌篩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研究成果顯示:Rta-IgG、VCA-IgA、EA-IgA三項聯檢鼻咽癌的靈敏度高達94.1%,特異性達到98.9%。

EB-DNA檢測

90%以上的鼻咽癌細胞都有EB病毒感染,該方法就是利用PCR方法檢測血液中EB病毒載量,從而推斷鼻咽癌患病的風險。目前這種方法主要應用於臨床鼻咽癌的診斷,特別是預後的判斷及復發的監測。在篩查領域由於缺少足夠的廣泛的臨床數據,且方法學的原因,樣本容易受汙染,並且需要衛計委許可的特定實驗室內進行,可開展的醫院相對較少,難以大規模開展,因此並不是主流的初步篩查方式。

小結

完整的篩查方案並不是每項檢測技術的割裂,而是結合互補。無症狀人群的健康體檢,可以參照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的鼻咽癌多中心研究項目的篩查策略進行篩查:

第一步,應該接受使用更為成熟的適宜於大規模人群的技術手段:EB病毒相關抗體三聯檢,作為初步篩查方案。

第二步,當持續任意一項陽性者或者多項陽性者或臨床高度懷疑為鼻咽癌者。應列入高風險人群管理,進行下一步的專科診斷,這裡推薦使用鼻內窺鏡的診斷方式,對於異常增生物,醫生需要取樣並進行病理活檢確診。

第三步,定期監測。根據報道,鼻咽癌患者在平均4年4個月前即可觀察到EB病毒相關抗體的持續陽性,即使鼻內窺鏡、CT等都沒有發現明顯的佔位病變,也是需要高度警惕的,需要知道血清學結果必然發生在影像學結果之前,在3-6個月裡需保持複查監測,以期發現早期的微小瘤腫。

參考文獻:

1、李振全.746例鼻咽癌療效分析.中華腫瘤雜誌,1979,1(4):250—258

2、郭翔,向燕群,閔華慶:鼻咽癌的篩查及早診早治研究,中國癌症研究進展,2007,8:401

3、Helen G Helen W:Epstein-Barrvirus-specific IgA serum antibodies as an outstanding feature of NasopharyngealCancer. Int J Cancer,1976,17(2):1-5.

4、Yeung WM, Zong YS, Chiu CT,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carriage by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situ.Int J Cancer,1993,53 (5): 746

5、劉克拉,宋永生,張昌卿等.鼻咽癌組織中EB病毒LMP1的表達與癌細胞增殖和凋亡的關係,癌症,1999,18:23

6、張曉麗,周建林,曹穎平.鼻咽癌篩查中三種EB病毒抗體檢測的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誌,2015,38(2):111-114

7、蔡永林,鄭裕明,成積儒,李軍,莫永坤,鍾青燕:應用基於logistic迴歸的ROC曲線評價鼻咽癌EB病毒抗體聯合檢測.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 2009,23(5):384-387.

8、Analysis ofplasma Epstein-Barr Virus.DNA to Sreen for Nasopharyngeal.N Engl J Med,2017

9、嚴曉菊等,疑似鼻咽癌的成人鼻咽腫物的臨床研究,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2018,53(7):519

10、 趙素萍主編:《鼻咽癌基礎與臨床》,pp. 403-404, 2012

11、 羅耀凌,陳浩,彭頌國.聯合檢測EB病毒不同抗體及EB病毒DNA在鼻咽癌血清學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醫學檢驗雜誌,2013,93(44):3516-3519

_________

上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