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見疾病——慢性腦缺血

何為慢性腦缺血

老年人常见疾病——慢性脑缺血

慢性腦缺血是指大腦廣泛性或局部性血液供應減少的一種狀態。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常見的表現為頭重、頭暈、頭脹、頭痛、記憶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等。這是由於長期的血管病變或循環障礙所導致的腦供血減少而引發的一系列綜合症狀。

慢性腦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卒中、血管性痴呆、賓斯旺格病等多種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有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人群中2/3有慢性腦缺血病史,在50~65歲人群中約50%有慢性腦缺血病史,45~50歲人群中亦存在25%的慢性腦缺血。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腸道菌群變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吸菸、酗酒、代謝綜合徵等是導致慢性腦缺血主要的危險因素。

慢性腦缺血的人群可能有一種或多種不適的症狀,如頭痛、頭暈、頭昏、頭脹、頭沉、全身疲乏感明顯或局部不適感等,部分可能有肢體麻木或無力、耳鳴、聽力下降、視力下降、大小便控制能力下降等情況。絕大多數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異常,常以失眠為主,如入睡困難、多夢、早醒、再入睡困難、日間思睡、夜間失眠等。還會存在情緒改變,多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神情淡漠、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等,部分可能出現抑鬱、焦慮等。

西醫治療常常注重對於危險因素的預防,包括對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吸菸等的防治。另外針對腦內外動脈狹窄、腦小血管病變和腦白質疏鬆等病因會進行手術治療。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常用的西藥有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前列地爾注射液、丁苯酞、尿激肽原酶等;增加腦血流的藥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藥、抗凝劑等,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中醫學中並沒有與“慢性腦缺血”相應的病名,但結合其臨床症狀表現,本病應歸屬於“眩暈”範疇,也散見於“不寐”“痴呆”“鬱病”等疾病中。其病因病機複雜,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及年老內傷虛損、臟腑功能減退等因素有關,最終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失職,痰溼內阻,濁氣上逆,瘀血停滯,或肝腎虧虛,腦竅失養。其病機分虛實兩端,以氣血虧虛、肝腎虧損、髓海不足為本;以氣機升降失職、濁氣上逆瘀阻矇蔽腦竅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肺、腎密切相關。

現代中藥養血清腦製劑組方當中,君藥當歸、川芎、白芍,臣藥熟地黃四味藥為中醫傳統名方四物湯,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佐藥為珍珠母、夏枯草、決明子、鉤藤、雞血藤、延胡索,可以起到活血通絡、平肝潛陽的作用,使藥為細辛,具有通竅止痛的作用。

因為慢性腦缺血的發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生活中患者往往沒有給予重視,長期處於慢性腦缺血狀態可使腦組織產生慢性缺血,進而發展為血管性痴呆等,患者生活質量會逐漸下降。為了有效控制疾病進展,對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也要予以充分重視。老年人平時穿戴要寬鬆得體,情緒要保持樂觀,同時還應注意勞逸結合,運動適度,可以堅持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鍛鍊方法。一旦臨床診斷為慢性腦缺血,患者就應堅持用藥治療,對危險因素進行積極控制,採取多種手段改善症狀,控制其發展。從根本上延緩此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做到無病早預防,有病早治療。

來源/《中國醫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