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幫教父”馬龍·白蘭度奧斯卡都不要,感情凌亂似一本爛賬


“我從來都不喜歡當一個電影明星,不管我說什麼、做什麼,人們總是把我神化了。”這是馬龍·白蘭度曾經說的話,在好萊塢的電影史上,他是最傳奇的男星。

白蘭度出生於20世紀初,父親冷漠刻板,母親嗜酒如命,他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從小就很叛逆,被退學是常有的事,後來被送去軍校,這也無濟於事。

可以說他英俊的外表下卻有著一顆放蕩不羈、桀驁不馴的心,是好萊塢造就了他,但是他並不喜歡好萊塢,白蘭度是率真的而又矛盾的,他率真,面對一切永遠具有鬥爭性。

他第二次問鼎奧斯卡影帝的時候,沒有去領獎,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位印地安女孩打扮的代表,因為美國印第安人在電影和電視中受到歧視,他拒絕接受這份榮譽。

1944年他登上百老匯舞臺,以《慾望號街車》的爆炸性演出成為劇壇巨星,1951年他獲得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一時之間,他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巨星。

這只是一個開始,真正讓白蘭度走上事業巔峰的,是眾所周知的《教父》,這部電影讓他再度封帝,大家被影片中他低沉的嗓音和演技所虜獲。

都說“人紅是非多”,當他事業逐漸上升的同時,關注的人多了,負面消息也傳出不少,從演藝事業上來說,首先他從來不背臺詞,最喜歡的就是臨場發揮,甚至只看臺詞提示板。

其次,他喜怒無常,1954年拍攝《埃及事件》時,因為與女演員發生衝突,一氣之下退出拍攝,之後與福克斯公司對簿公堂,變成了真正的“浪子”演員。

在私生活上,他的感情更是一筆理不清的爛賬,處處留情,與幾任妻子各種糾紛,不斷曝光情人和子女,官司不斷,甚至債臺高築。

自1950年登上大銀幕以來,白蘭度在其半個世紀的從影生涯中為觀眾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他總共獲得過八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兩度獲封影帝,即便頗受爭議,但是他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還是很深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