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國際形象跌:“黃衫”風起雲湧 有人嘲笑有人避之不及

马克龙国际形象跌:“黄衫”风起云涌 有人嘲笑有人避之不及

“黃衫”街頭示威。(圖片來源:歐洲時報記者馬行健 攝)

【歐洲時報春花編譯】法國“黃衫”運動爆發以來,世界各地媒體密切關注這一事件。如果說各國對法國認知和利益關聯不同,導致相關分析稍有差異,但毫無疑問,“黃衫”危機之後,法國及其總統馬克龍的形象大大受損。

特朗普看馬克龍笑話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不斷挖苦馬克龍,11月25日,他便表示法國出現“黃衫”運動,正體現出他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明智。馬克龍在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活動中,曾抨擊特朗普中期選舉主打的主題之一--民族主義情緒。隨後特朗普以牙還牙,嘲笑馬克龍民意支持率低。

美國保守派媒體對馬克龍也是毫不留情。華爾街日報指責馬克龍走遍天下,但唯獨沒有預料到自己家門口發生的抗議。福克斯電視臺更是指出環保政策的虛偽,認為法國人領取太多社會保障,且“每週工作四天,每天工作休息三個小時”才是導致此次“黃衫”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

比利時怕被牽連

比利時媒體派出多名記者到達現場,對“黃衫”運動的報道接連不斷。法語區的比利時人尤其關注該事件,並認為這不僅僅是經濟和社會危機,還是一場民主危機。此外,比利時人支持歐盟共同體發展,擔心馬克龍的衰弱影響歐盟建設。

此外,“黃衫”運動有蔓延到比利時的趨勢。不過12月15日週六這天,只有200人走上街頭抗議,情況還算平靜。這對首相米歇爾(Charles Michel)來說是個好消息。一週之前,弗拉芒右派部長紛紛辭職,反對比利時加入聯合國難民救助公約,導致政府陷入危機。

普京宣揚俄羅斯穩定

俄羅斯對“黃衫”運動非常關注,法國的騷亂似乎驗證了總統普京的論斷,即西方民主導致混亂,跟俄羅斯的穩定很不一樣。普京一直認為,街頭運動不可能自發組織,因此俄羅斯媒體似乎認為,法國的這場運動的背後推手,可能是美國或者德國,因為“馬克龍勢力衰弱,或者被迫辭職,符合美國利益”。

德國對法國表示失望

德國媒體普遍對發生在法國的抗議運動比較失望,認為法國動不動就罷工堵路,這次抗議形式不同,但目的跟此前抗議一樣,都是為了保持現狀。《明鏡》週刊評價稱,法國總統跟前任都一樣,在精英階層內部產生,不會發生任何演變。也有媒體認為,“黃衫”運動顯示選舉政治陷入危機,動搖了民主的根基。

英國嘲笑法國人

在英國人看來,法國街頭抗議跟“暴力騷亂”無異。不少學者分析,法國“黃衫”運動同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事件類同。

此外,《每日郵報》社論表示,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結果若遭質疑,英國也可能同樣步法國“黃衫”運動後塵。

中國指責法國社會運行

中國媒體對“黃衫”運動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大多表示該運動反映出法國社會存在的個人主義和故步自封的問題。在很多人眼中,法國拒絕改革,人民絕對不會為了改革大計犧牲個人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