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後拉肚子真的跟“辣椒精”有關嗎?

我嗜辣,是“嗜辣狂人”級別的。年輕時曾經幹嚼紅辣椒下老白乾,自信置身任何號稱吃辣厲害的族群裡也屬於金字塔尖的少數。口味難改,到了上海也嗜辣如故。

2008年,先是在武漢,然後是成都,再後來在上海,都是雞翅雞腳的燒滷店,連續遇到“勁敵”。直接說,辣得有些惱火。是口腔首先頂不住,而不是胃,這在我長大後還是第一次。在當時,這些厲害的“辣界新貴”,有所謂“辣得跳”或更加兇悍的名字。

我納悶,以為自己感官“退化”,但仍不服氣。後來,有知曉內幕的朋友告知,這些燒滷味中的辣味,不是來自辣椒,而是來自“辣椒素”。辣椒素是辣椒中產生“辣味”的主要成分,提純出來使用,放開分量,辣度自然不是青紅辣椒可比。

出於好奇,我搜了一些相關資料,越看越覺得問題多。我不是深度調查記者,就把這個選題以及我當時蒐集的一些資料,提供給我認識的兩位食品條線的記者。當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剛剛曝出,我以為這個食品安全選題也會有記者感興趣。結果他們似乎並不覺得有什麼意思。當然,現在看,他們也沒什麼錯。

勾起舊事回憶,是因為就在前幾天,一篇名為《為什麼現在吃辣之後肚子難受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刷了屏。這篇網文說的,似乎仍舊不出我十年前所提出的那個選題的內容。簡單來說,這篇網文對標題設問的回答是:一切都因為“辣椒精”。

“辣椒精”,也是辣椒素衍生產品的一種,在文內指“辣椒油樹脂”,被定義為“辣椒提取物”。主要成分,與辣椒素相差不多。

遺憾的是,這篇刷屏的網文,無論是立論,還是推理過程,都是不完備,不具有說服力的——也不妨說,是錯的,充滿誤導的。它能成為熱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迎合了中國民間一些根深蒂固的荒謬成見:對於食品添加劑特別是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劑的“叫魂式恐慌”。

首先這篇網文的標題就是典型的“詭辯+誤導”。“現在吃辣之後肚子難受的現象”,其實不過是作者根據自身經驗,而且是單次經驗,做出的一種猜測,沒有任何普遍數據支撐。至於這個虛設的“肚子難受的現象越來越多”能被很多人接受,更多可能是心理學範疇的事:很多人不會記得好事,但吃辣後肚子難受的體驗,更容易留在記憶中。

當然,這不妨礙“現在吃辣之後肚子難受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是一個可能的事實。但是,即便它是事實,網文內將其歸咎於使用了“辣椒精”,也是太隨意了。

因為辣椒素(精)產品,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如果它來自天然提取,與直接用辣椒做調料的“辣”,並沒有本質區別,除非使用嚴重不當,否則沒有證據證明,它會產生比吃天然辣椒不良的其他效果。話說回來,在有辣椒素這類產品之前,吃火鍋拉肚子的人,哪裡就少了?

吃辣后拉肚子真的跟“辣椒精”有关吗?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些產品中加了人工合成的辣椒素,比如,“二氫辣椒素酯”,是不是聽起來化工氣息濃郁?

但目前的信息都表明,只要是合規的生產操作,人工合成的辣椒素,和天然提取物,大約只有少量風味與外觀差異,成分與功能,都是一樣的。這一點並不比“人工胰島素”與“天然胰島素”的比較更難理解。

估計還是有人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在對食品要求嚴格的日本,早在2012年,味之素公司的合成二氫辣椒素酯已被授權用於一系列食品。還不信嗎?

所以這篇《為什麼現在吃辣之後肚子難受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基本就是胡說八道。

對食品添加劑的質疑和詆譭歷史,幾乎與人類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歷史一樣長。但在近代,這種質疑成為一種現象。像《百年謊言:食物和藥品如何損害你的健康》(蘭德爾?菲茨傑拉德)這種煽風點火的陰謀論,總是比那些正本清源的科學認識更好賣。人們對於現代食品添加劑,特別是那些名稱又長又晦澀專業的名詞,總是望而生畏。或者說,人們總是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敵意,更傾向於把它們在適當的時候作為某個不幸事件的替罪羊。

這不完全是無知的產物,很多時候就是出於成見。有一個著名的段子,指有一種名為“一氧化二氫”的化合物,具有多種危害,比如“吸入肺部導致窒息”“氣態時會造成嚴重燙傷”……據說居然果真造成不少人的恐慌。

因為這樣的無知與偏見,很多食品添加劑都有被過分強加了的壞名聲。比如亞硝酸鹽,這種古老的防腐劑大大降低了人們被肉毒毒素殺死的可能,並且它的副作用(潛在的致癌性)可以通過添加維生素C顯著降低,但人們還是會談之色變。

對食品添加劑特別是化學合成產品的恐慌,是人性的產物。不過,在中國社會,這種偏見比其他很多地方都更強烈,更難以祛除。

科普水平低下與信息的不對稱自然是重要因素,但在互聯網時代似乎又不具有足夠說服力。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文化心理是更深遠的影響因素。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對天然或自然的事物總是更為推崇,而對人工技術合成(奇技淫巧)的產品總是疑懼交加;對傳統與古老的事物總是倍加推崇,對新鮮與外來的器具總是少有興趣;對古老而簡單化的制度思想總是格外看重,對複雜的分析與組織形式則容易抗拒。這種文化心理的影響顯然不限於食品界,而廣泛地作用於醫藥、文化等領域。

弔詭的是,人們往往拼死捍衛中藥中馬兜鈴(有明確致癌性)、鴻茅藥酒的合法地位,卻對經過現代科學重重考驗的合法食品添加劑近乎本能地抵制。這種心態,頗堪玩味。

為了避免落入“國民性批判”的窠臼,我也願意為他們找到一些更有現實性的藉口。食品添加劑領域的實際情況相當複雜,可能不合規的添加無毒無害,也可能“白名單”上的添加劑違規添加而有害。要儘可能降低衛生安全風險,需要強有力的監管,包括行業自律。否則,安全感缺失必然更容易造成盲目排斥——這種排斥其實也並沒有什麼用,因為人類很早之前,在群體意義上,就已經不可能離開食品添加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