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881年歐美工程實錄,你能看到多少“黑科技”?


圖為1881年,法國初步修建巴拿馬運河時運輸土的場景。巴拿馬運河早期的提案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期,當時隨著美洲殖民地區的逐步壯大,開通巴拿馬運河以緩解船隊繞道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弊端,意在減少一萬多公里航程,而法國當時又有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成功先例,於是他們得到優先權。

圖為1883年,法國挖掘機正在巴拿馬運河工作。這種挖掘機和現代挖掘機不同,它是採用從下往後旋轉,利用數個剷鬥來講土石傳送到後方的車上,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黑科技。1883年法國就已經先進到這個程度,而大清卻仍停頓在肩扛車推的階段,但可惜的是,法國由於鉅額貪汙和兩萬多工人感染疾病死亡,被迫中止項目進程,耗資2.87億元,算是打了水漂。

圖為1904年,美國接手後修建巴拿馬運河,搶修山體滑坡。繼法國人之後,美國以約1億美元接收了這個爛尾項目,最終巴拿馬運河在美國人手中建成。


圖為1904年,美國修建巴拿馬運河時期,負責將土方裝車的機械設備,其結構類似於現代的剷車。即使是到了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工程工具也無外乎這幾種,可見歐美當時的工業科技實力確是甩大清幾條街。

圖為1913年,巴拿馬運河某階段船閘的修建,我想在大多數人心中,這個場面和規模,也只有現代,或者是六七十年代建築中才看得到的吧。但此時大清已經亡了。

圖為1913年,米拉弗洛雷斯溢洪道。因為巴拿馬中部地區高於海平面,所以需要修剪船閘來蓄水,以變相削減水位差,而大清的慈禧太后,看到燈泡還大呼“茄子”。不過說實話,美國之所以能夠修成,跟法國留下的底子以及技術也有很大關係。

圖為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於1913年,運河竣工前一年時拍攝的照片。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正式通航,但因為運河的工程費用大多由美國承擔,因此巴拿馬並不能在運河可觀的“過路費”中受到好處,從運河開通到20世紀後期巴拿馬徹底接手,運河已經賺取了超450億美元,但巴拿馬僅獲得其中的11億美元。

圖為2006年,巴拿馬城照片。巴拿馬運河於1999年12月31日正是全部交接給巴拿馬,也就是說自2000年之後,巴拿馬才徹底做了這條運河的主人,巴拿馬經濟也因為得到運河的瘋狂輸血而迅速飆升。

圖為2016年,巴拿馬城照片。巴拿馬已然成為中美國家中的富裕者,可以說,巴拿馬經濟的提高和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過沒辦法,畢竟人家佔據著絕對的地理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