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勝地——平邑縣風景名勝區曾子山

林清偉

曾子

旅遊勝地——平邑縣風景名勝區曾子山

旅遊勝地——平邑縣風景名勝區曾子山

旅遊勝地——平邑縣風景名勝區曾子山

旅遊勝地——平邑縣風景名勝區曾子山

位於平邑縣城南35公里處鄭城鎮境內。孔子著名弟子曾子故里南武城就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曾子山下。景區內主要景點景觀有:曾點墓、曾參墓、南武城故城、仰臥神佛、印盒山、透明崮、摩崖石刻、王肖武起義軍山寨舊址等。

遊曾子山,必先到曾點墓、曾參墓拜謁先聖先賢。兩墓坐落在南武城村東北1500米處曾子山景區入口,東西相距20米。曾點墓位西,封土高6.5米,直徑20米,上植松、槐等樹,底部用條石壘砌。曾參墓原位於武城之土橋,1998年遷此重修,現封土高3.5米,直徑10米。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曾參之父,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曾參,十四歲受業於孔子,著有影響後世的《曾子》十八篇和《大學》、《孝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傳人,後世尊其為“宗聖曾子”。“曾子殺豬”、“曾子鋤瓜”、“簡喪其父”等故事在當地廣泛流傳。有關資料表明,該墓地揹負曾子山,腳蹬溫涼河,佔盡風水玄機,是曾氏父子真正的殯葬之地。其東與之相鄰的土橋,還有其同鄉並同為孔子弟子的武城人澹臺滅明之墓。

武城故城遺址位於曾子墓西500米,始建於公元前554年(春秋魯襄公十九年),故城西、南兩面以蒼山、曾子山為屏障,東、北兩面依山勢築成不規則的半圓形城牆,全長2.5公里。現城牆輪廓清晰可見,殘牆東北部、東南部多處尚高6-9米。武城為曾氏故里,春秋時系魯國城邑。《論語•陽貨》載“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戰國時屬齊,西漢為南城縣治,後歷經各代至北齊廢南城縣併入武陽縣。唐貞觀元年(627年)省武陽縣併入費縣,1946年平邑縣成立後屬平邑縣。

仰臥神佛,步入景區,及遠而望,連綿起伏的富貴頂極像一尊頭南腳北、仰面而睡的大佛。其眼、鼻、口、頸、身、腳層次分明、形態逼真,如美工精心雕刻一般。然而更讓人驚奇的是,大佛的腳趾竟也由五塊由大及小的山石組成。據清光緒《費縣誌》載,富貴頂明清以前稱佛觀頂。佛觀即佛像景觀,由此可見,前人早已發現了該處仰臥神佛的景觀。

印盒山四面峭壁,獨立成峰,方方正正,酷似印盒。順一條從巖壁上鑿出的小道攀鐵索拾級而上,登臨遠眺,山城景色盡收眼底。印盒山山頂平坦,上有房基、門槽、石臼等遺蹟。據說為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領袖王肖武之妹居住的地方。佇立在峰頂風影亭上俯視下方,一塊從其山腰伸出的巨石在蔥寵山林的襯托下,極似邀遊在十里碧波的大龜,這就是引人入勝的神龜探海景觀。

透明崮中的透明洞,又稱“彭祖修道洞”。其洞東西貫通,深約20米,西闊東窄。洞口只容一人匍甸而進。洞內有坎,宛如石床,每當夕陽西下,山谷灰冥,惟石狹中透過一線光亮,映照著曾子故里武城。關於此洞來歷,傳說有三:一為上古顓項帝的玄孫彭祖在洞內修道,不知不覺一睡八百年,醒來時一伸腿,竟把原來不通的洞東石壁踹掉了一塊大石頭。二為一懶漢不願勞作,躲在洞內睡覺,並揚言太陽照不到他屁股絕不下山,二郎神擔山路過此地,知道後十分氣憤,一扁擔將洞東搗了個窟窿,讓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射進洞內,使懶漢不得不下山幹活。三為有一對恩愛的男女分別居住於崮東崮西,相會要繞幾十裡山路,尤為不方便,於是兩人便動手從東、西兩面挖洞,打通了一條愛情通道,流傳下來一段美麗的傳說。

義軍山寨舊址,明末清初居於曾子山西吳家莊村的王肖武,因官逼民反,聚眾起義,佔據附近大小蒼山、曾子山、抱犢崮,號稱“九山王”,堅持鬥爭達13年之久。義軍曾劫獲經濟寧運往北京進貢的御衣,一度攻佔郯城縣城。後清政府派重兵圍剿,王肖武在固守兩個月山寨被毀後,兵敗而死,一說突圍而去,不知所終。《聊齋志異》中的“九山王”即以他為原形。王肖武農民起義軍山寨舊址在富貴頂和蒼山山頂上殘存著大片的房基、飲馬槽、石臼、旗杆孔、石門等。山寨軍營建築奇特,房間或大中有小,或間間相連,或縱橫貫通,猶如連環迷宮。當地關於王肖武“垂柳稱王”、“負母上山”、“神驢馱水”、“倒穿草鞋”等傳說,流傳甚廣,多帶有神話色彩。

富貴頂南側巖壁上有摩崖石刻造像三處,其造像一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所鑿的菩薩、武士等造像九尊,當地人稱“把門將軍”。其二,緊靠右上方有坐式觀音菩薩一尊,刻於金天會七年(1129年)。其三,附近東石壁上也有造像一尊,現只殘存輪廓,似駕雲觀音。這些石刻造像鑿工精細,人物形象生動,裙帶

衣紋清晰,遊人至此,無不歎服。

孝子送葬,從曾子山東麓遠遠望去,棺材山南寬北窄,由高滑低,似出殯之棺。而相鄰的曾子山則石柱林立,或跪拜,或行揖,或攙扶,猶如群子送葬,惟妙惟肖,堪稱一奇。每當太陽西下,山林歸靜,沐

浴著餘暉的孝子送葬景觀,更顯逼真。

(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編輯部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