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關節上長出“牛奶糖”?竟是高尿酸惹的禍!

手關節上長出“牛奶糖”?竟是高尿酸惹的禍!

乍一看這隻手,你會不會以為她牛奶糖沒吃完黏在手上了?不,這塊白白軟軟的“牛奶糖”竟然是從身體里長出來的!

手關節上長出“牛奶糖”?竟是高尿酸惹的禍!

驚不驚奇?好端端的手關節,怎麼會長出像牛奶一樣的東西呢?

這一切還要從這隻手主人的痛風病史說起!她是一位多年慢性腎臟病合併痛風的患者,因腎臟病在接受環孢素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尿酸排洩障礙、以及使用一些升高尿酸的藥物(如環孢素、他克莫司、利尿劑等),可導致痛風。

她的痛風已經很長時間了,尿酸一直控制得不理想,手關節長出了痛風石。挨著原來手關節痛風石的部位,又長出了這塊“牛奶糖”。

醫生對“牛奶”標本進行分析,在偏振光顯微鏡下,發現亮晶晶類似尿酸單鈉晶體,這是痛風的典型表現。

手關節上長出“牛奶糖”?竟是高尿酸惹的禍!

好了,自此診斷已經明確,長出來的“牛奶糖”,原來是高尿酸沉積在關節上形成的尿酸鹽結晶。看到這,高尿痠痛風的朋友,是不是有些瑟瑟發抖?

那麼,痛風到底是種什麼病呢?

曾有人這樣形容痛風發作時的痛苦:“沒有比這更痛的了,鐵釘子釘、繩子勒、被刀砍,用火燒都沒這麼痛!”

“這種痛在腳踝,關節之間遊走不定,病人顫抖著,身體輕微發熱。疼痛隨著時間愈演愈烈,後來,病人連穿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

還有患了痛風的漫畫家,畫了這樣一幅畫描述痛風發作。


手關節上長出“牛奶糖”?竟是高尿酸惹的禍!

G圖片來源:Gout.The Lancet 2018

不過說來可笑,這樣一個令人“折磨”的病,在文藝復興時期,卻是“財富、權利地位”的象徵。有錢人會比較接受並且可以說是“歡迎”這種疾病的到來:痛風是權利的一種副產品,象徵著生活奢侈安逸、觥籌交錯。

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現代人較為常見的慢性病。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待痛風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痛風是由於體內過度飽和的尿酸析出尿酸結晶,這些結晶沉積在關節(大腳趾關節最為常見)以及各個組織中,引起關節疼痛,對關節、腎臟、心血管都可造成損害。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酗酒、慢性腎臟病、藥物、遺傳都可能是它發生的原因。痛風患者需要將尿酸水平長期維持在正常範圍,或者更低,才能降低對身體的傷害。

目前,用於降尿酸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代表是別嘌醇和非布司他。另一類是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代表有苯溴馬隆。

降尿酸藥物並不能“治癒”痛風,但堅持使用可以改變痛風的自然病程,依從性差、治療方案沒有恰當落實的患者最常發生痛風進展,因此,藥物需要長期配合醫生堅持使用。

每個藥有每個藥的特點,醫生會按照病人的情況選擇。像別嘌醇價格便宜,降尿酸效果又有保證。但極少數服藥者可能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剝脫性皮炎,最常發生HLA-B*5801陽性的患者,基因篩查HLA-B*5801等位基因能幫助患者儘可能避免別嘌醇這種致命風險。非布司他作用強,副作用較小,但是價格遠高於別嘌醇。

苯溴馬隆通過促進尿酸從尿液中排洩,適合腎臟尿酸排洩減少的患者。副作用主要是肝毒性,歐洲一項證據顯示苯溴馬隆的肝毒性約為1/17000例。

對於普通痛風的患者,尿酸的治療目標是小於357umol/l;而對於已形成痛風石、慢性關節病、痛風頻繁發作的患者,目標是將血尿酸降低小於297umol/l,較低的血尿酸水平更能加速痛風石溶解。

開頭的這位患者,給予別嘌醇100mg/天,逐漸加量至300mg/天后尿酸達標,過了不久,她“牛奶糖”等痛風症狀明顯減輕。

參考文獻:

Milk of Urate Bulla.NEJM

Gout.The Lancet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