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慢綜藝再掀熱度《上新了·故宮》能否成“帶貨”綜藝王?

近日,故宮首款彩妝“故宮口紅”的誕生在朋友圈引發刷屏。從精緻玲瓏的小擺飾到霸氣全開的宮廷雨傘,再到限量版定製的粽子、月餅以及花樣百出、一貼就變高級的膠帶,還有一亮相就有價無貨的“暢心睡眠系列”睡衣……《上新了·故宮》聚焦故宮未開發的神秘區域,邀請設計師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帝王生活、現代設計與文化故事碰撞出的文創產品,順理成章地成為觀眾熱捧的文化符號。

故宮慢綜藝再掀熱度《上新了·故宮》能否成“帶貨”綜藝王?

故宮慢綜藝輪番上

故宮文創“火”了

12月14日,由故宮博物院出品的首檔電視節目《上新了·故宮》迎來了第六期節目。節目中曾在《末代皇帝》中扮演文繡的演員鄔君梅與“故宮兄弟”鄧倫、週一圍一同尋找“紫禁城零零後”溥儀、婉容、文繡的另類皇家生活。這次“重回”故宮,鄔君梅不僅在節目裡爆料當年的選角經歷,還頗為遺憾地感嘆自己選錯了角色,直言“其實讓我再選的話,我肯定選演婉容”。

不同於《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國家寶藏》等以文物珍寶為視角拆解歷史的節目,《上新了·故宮》採用了“專家+明星”的嘉賓模式,由鄧倫、週一圍等明星擔任“新品開發員”,在趣味科普故宮文化的同時,與知名設計師和高校設計專業學生合作,每期都推出一個文化創意衍生品,讓故宮文化被更多年輕人“帶回家”。“我們想讓文物活起來,所以我們有一個好的方法,就是讓文物變為文創,文創變成產品,產品可以帶動更多想要了解故宮的人看到背後的故宮文化。”週一圍向記者介紹。

截至目前,《上新了·故宮》首期推出的美妝日用品“美什件”,累計銷量已突破1000套;第二期的“暢心睡眠系列”睡衣,累計眾籌金額為864萬元……針對目前取得的銷售成績,節目總導演毛嘉表示,“故宮本身是一個非常強大的IP,我們要做的是把故宮文化導向更年輕的群體。如果想要產生更強的用戶黏性、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就要把故宮文化由單向輸出升級為雙向交互,而能夠實現雙向交互的最佳途徑就是讓消費者直接參與到文創衍生品的開發過程中來。”

600歲故宮追求“年輕化”

單霽翔:做故宮文創不簡單

目前,故宮有四個部門負責文創產品研發工作,還會面向員工和公眾舉辦文創產品設計比賽。其中,資料信息部負責故宮APP、遊戲等品類的開發;故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中低端產品的研發,授權“故宮淘寶”出售,大火的故宮膠帶就是這個團隊的產品;故宮出版社負責相關書籍的開發,例如今年推出的首款遊戲書《謎宮·如意琳琅圖籍》;天貓的“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也隸屬於故宮出版社,主要出售中高端產品;故宮經營管理處則負責院級禮品和高端產品的研發。《上新了·故宮》就展現了一些故宮文創產品設計創作的過程。

據估計,故宮的文創產品數量已超過一萬種,年銷售超過10億元。對此,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節目中直言,做文創不簡單,做故宮文創更不簡單。他坦言,“我們需要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通過樣品直觀地看到使用材料是否環保、對兒童是否安全,以及是否準確傳達了故宮的信息。雖然故宮的觀眾市場很大,一旦有好的創意產品銷量就不錯;但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對有人氣的產品精耕細作、加以改進。”

對於600歲的故宮和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而言,無論是熱度居高不下的文創產品,還是《我為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熱播節目,“故宮熱”的背後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和歷史故事的熱情。單霽翔直言要把“故宮人”為保護故宮文物而做的努力和貢獻,通過多種形式傳播出去。“為了讓年輕人走進故宮,我們作了很多努力,比如推出以年輕人為目標群體的參與性網上活動,如‘表情包大獎賽’、‘動漫大獎賽’等;《上新了·故宮》也是在這方面所做的一個嘗試,並已初見成效。我們有責任把關於故宮豐富多彩的文物藏品的信息傳達給社會各界,讓他們更瞭解每一件藏品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參與到故宮文化創意上來。”

有質疑,有讚揚

《上新了·故宮》能否收穫高口碑?

《上新了·故宮》不僅自帶冒險氛圍,節目中大量出現的“魯班貓”悠閒踱步的鏡頭更是讓《上新了·故宮》少了厚重的歷史感,變得更活潑,更貼近年輕人的喜好。但節目後半段的“文創上新”環節讓觀眾褒貶不一。有網友質疑本來是看歷史綜藝,最終卻像“賣貨節目”;也有觀眾認為節目“銅錢味兒太濃”,展現寓教於樂的過程缺失了;而支持的人則覺得,它作為一種新形式值得鼓勵,可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故宮,更何況文創產品本來就是故宮的主要收入來源。

對此,毛嘉表示,《上新了·故宮》的定位就是打破故宮“空”和“大”的概念,讓故宮“活”起來,文創便是其中一種讓故宮元素“活躍”在年輕人之間的極佳方式。但對節目組而言,節目並非為了利潤而賣貨。“文創產品沒有很大的利潤空間,且大多會反哺到故宮的文物修復和文物保護,但重要的是,它在故宮與年輕人之間搭建了一個平臺,讓故宮元素真正流入千家萬戶。”

《上新了·故宮》目前豆瓣評分8.2分,這個成績對大多數綜藝節目來說相當出色,而且“文化探秘+文創產品”的邏輯也給文化類節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只不過如何平衡節目“帶貨”功能和節目的觀賞性、教育性,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燕趙都市報 記者 張思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