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和定開,是不是基金業的兩大謊言?今天為大家揭祕

定投和定開,是不是基金業的兩大謊言?今天為大家揭秘

我知道,有的朋友想問這兩個問題很久了:

定投和定開,是不是基金業的兩大謊言?今天為大家揭秘

基金定投到底是不是基金公司為了賣基金扯出來的謊言?

搞定期開放式基金,是不是基金公司想多賺幾年管理費?

定投和定開,真的是兩個招搖了很久的基金業謊言嗎?

老孃舅今天就為大家答疑解惑。

01

定投確實是銷售手段之一

老孃舅在基金圈旁觀了很多年,定投確實是基金公司的常用宣傳手法之一。

套路一,是用定投宣傳複利效果,最誇張的是定投十年買房這種故事。因為房價漲得太快而股市總在熊市,所以很快也沒什麼人信了;

套路二,是下跌市裡宣傳微笑曲線,這樣給基民畫好一個將來會上漲的大餅,當前的下跌和磨底就不再那麼難熬了;

套路三就藏得更深,在宣傳新產品的時候力推同類定投收益率,卡好止盈點,給出一個特別好看的收益率。

這麼說,定投真的是一份誘餌,一場謊言?

並不是。基金公司偏好拿定投做宣傳,只能說明基金公司覺得定投確實好使:這個場景容易理解、操作不難,並且利於克服一般人的弱點。做投資者教育講上十萬字,不如用定投示範一下,讓讀者理解看到長期、小額、分散投資是什麼樣。

打個比方,熊市或震盪市講定投,在開始階段投資人的收益肯定是負的。如果是一次性買入的話,投資人肯定已經鴨梨山大,既想扛一扛證明自己之前的判斷是對的,又質疑自己是不是下錯了注。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就會放棄,割肉止損出局,然後只留下一句“基金都是騙子的把戲”。這種時候,給你一個定投的“微笑曲線”,讓你在曲線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相對位置,對於穩定情緒、堅持長期投資是很有幫助的。

紕漏出在哪裡?出在:不是所有產品,甚至不是所有偏股型基金都能走出微笑曲線。

基民定投基金的走勢,一方面取決於市場,一方面取決於基金本身。如果產品合適,給足時間,走出微笑曲線就沒有問題。但也有一些產品,成立於牛市高點,操作上又太過看天吃飯,淨值連續幾年都是一路下跌,隨著規模持續縮水,基金經理操作難度越來越大,基金本身也就越來越無力迴天。

——老孃舅一直說,定投要選合適的品種。選到合適的基金再開始定投,就好比你要去徒步100公里,至少要選好一雙舒服的鞋。“鞋”好,走得再遠人都不受傷;“鞋”不好,沒走到一半你就堅持不下去了。

很多人不相信定投,是因為受了誤導,選擇了不合適的產品,收穫了不愉快的結果。這裡面的問題出在產品,而不是定投這個工具。

什麼產品適合定投?

基金業有句老生常談是“既往業績不代表未來業績”,但基民在買基金的時候心裡想的往往是拿過去的業績給未來畫餅。在主動管理型基金這裡,這個是無法可解的,基金經理可能跳槽,政策背景也會變幻。但在被動型的指數基金這裡,指數本身,尤其是寬基指數本身還是有章可循的,這就使得寬基指數基金比如跟蹤滬深300、中證500的那些更具有方向性。

再加上寬基指數的波動比較大,使得它們更適應定投的場景。

這不是否定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定投操作,據老孃舅所知,確實有人定投主動管理型的基金賺到了錢。但這背後依賴的是投資人選基的眼光和運氣,以及主動止盈的操作。相比之下,定投指數基金對於運氣因素的依賴要小一些,止盈的參照也更明確一些。

就像老孃舅前面提到的“套路三”,基金公司選給你的區間收益率總是最高、最好看的,為什麼,因為後視鏡視角。那個收益率是在明知市場的最高點的情況下精選出來的。它不是假的,但是是普通人很難自己實現的。

普通人能實現的定投收益率,往往是預先設置好目標,比如30%、50%,然後到點執行;又或者堅持投入,在經歷過收益最高點之後等它回落達到7%再果斷止盈。

普通人為什麼需要定投?

因為大家都不確定接下來市場會怎麼走,在不確定中,逐步加倉勝過一次性滿倉;

因為沒有足夠本金的人需要通過這種方式逐步投入;

因為設置好的扣款可以免去每個月一次的斟酌和猶豫……

老孃舅為什麼建議大家定投?

因為持續學習理論是隻有少部分人能做得到的,多數人需要的是一個不復雜的工具;

因為這個工具確實能幫助減少大家追漲殺跌的盲動;

也因為這個操作,不太苛求大家的自信,可以讓更多人敢於開始嘗試。

定投是基金公司的宣傳手法嗎?是的。

這足以證明定投是騙局嗎?不是。

有產品不適合定投≠其它產品也不適合定投

定投是最簡單的小白操作嗎?那還要看你怎麼止盈。

如果不止盈,別說A股,就是十年長牛的美股投資收益,都照樣可以變成鏡花水月一場空。

02

定開基金是不是圈錢陷阱?

老孃舅是從只有封閉式基金的年代走過來的,在開放式基金出現之後,定期開放式基金成了封基的替代品。因此真的沒有想過,定開基金會成為一個爭議話題。

不過時代就是這樣。以前沒有爭議的產品,在某個時間當口也會成為話題。這個話題是怎麼來的呢?

先有前公募明星基金經理陳光明出來創業,發了一隻新產品,三年封閉期,認購門檻300萬元。因為名頭大,在各個渠道熱銷,據說某券商渠道一上午就賣出去9個億。

然後有文章提出質疑,質疑的點是:1.明星基金經理的產品不一定都會有好的回報;2.定開基金其實是基金公司圈管理費的把戲。

前者業界早有定論,長青之樹型的基金經理確實是少數,後者是我們要探討的。

老孃舅找了一下原話,它是這麼說的:

……如果200億封閉式基金髮行完後,年均可獲得4億管理費收入,足以養活團隊、並獲得利潤。

但是,投資者的利益被部分損害了,三年之內,他們無法贖回基金。3年後可贖回但收2%贖回費,4年後贖回則收1%。犧牲流動性的結果,能帶來收益率的上升嗎,結果是要打個問號的。

在歷史上,我國基金業最開始的54只基金都是封閉式的,但是後面爆發了一系列問題,這才有以後的封轉開和開放式基金興起。

封閉式基金的問題有:起碼幾年之內,管理者沒有贖回壓力和流動性壓力以及擴大規模的激勵。如果基金投資者對基金管理不滿意,也往往只能在二級市場轉讓而不能向基金管理人贖回自己的基金份額,並不影響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基金規模和相應的基金管理費收入。同樣,基金份額的固定性也不能增加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在這樣的機制下,基金管理者缺乏積極,其最終結果則是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誘發道德風險。

這段理論存在幾個問題,老孃舅著眼於兩點:1.定開基金對持有人造成的流動性問題有多大?2.封閉期內沒有贖回壓力,對產品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

先說一下,作為一個品種,定開基金的期限其實包含了3個月定開、6個月定開、12個月定開、18個月定開、2年定開、3年定開和5年定開,包括債券型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其中,3個月、6個月和1年定開佔比更大,相比之下,長於3年的定開基金其實不多,5年期定開更是今年的新生事物。

從這個角度上說,關注流動性的基民的可選範圍還是挺大的。不喜歡資金一放三年碰不到的,完全可以買3個月定開,像易方達裕惠,雖然沒有實現每個季度都正收益,但5年來每個年度都實現了正收益。

這樣看,說基金公司發行定開是為了套住基民的錢顯然也有失公允。不過,既然那個批評的聲音說的是3年期定開,還是讓我們看看這類產品的利弊。

官面上說,3年期定開的好處是三年時間比較長,利於基金經理中長期佈局——換言之,如果是開放式基金,漲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買,買得基金規模暴增破百億反而不利操作,等到跌的時候基民又一窩蜂地贖回,導致基金經理不得不拋售資產來應對贖回,本來就算有中長期佈局也只能計劃趕不上變化。

問題是,批評的提出者認為,因為定開基金的基金經理不用應對基民贖回的壓力,所以也沒有為基民掙錢的動力——規模不變,管理費就不變。

這樣講未免有點短視:雖然在封閉期裡基民不能把你怎麼樣,但是開放期一到,業績不能讓人滿意,難道基民不會跑嗎?只有做好一個週期的投資,才能保證下一個週期的規模。

讓老孃舅舉一個比較悲傷的栗子:今年冠軍基種子選手之一的中郵尊享一年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 ,雖然在2018年取得了15.64%的“戰績”令人矚目,但不幸在前兩個年度都以負收益交卷(2016年,-11.41%;2017年,-15.48%%),結果第一個開放期(2017年1月)被贖回一小半,第二個開放期(2018年1月)又經歷一次腰斬,一開始8億多的規模,到了現在只剩下1.31億↓

定投和定開,是不是基金業的兩大謊言?今天為大家揭秘

考慮到今年它的業績增幅,這個故事是不是聽起來更悲傷了?追漲殺跌是人的本性,哪怕有封閉期攔著,也是一樣的。

老孃舅順便看了一眼持有人結構,很明顯今年只有個人持有比例下降了,機構和內部持有比例都達到了新高。

定投和定開,是不是基金業的兩大謊言?今天為大家揭秘

從這個角度來說,基民的追漲殺跌也就是追漲殺跌而已,用它來做基金經理的動力,顯然正面不足負面有餘——從本心來說,沒有基金經理不想好好做業績,但業績這種事,難道是“想”就能做到的嗎?

以老孃舅來看,3年期定開之所以受追捧,是因為之前出過一些比較優秀的產品:比如說東方紅睿豐靈活配置混合(LOF) ,2014年9月成立,到2017年9月三年封閉期結束時,份額累計淨值達到2.24元;又或者東方紅睿陽,2015年1月成立,到三年封閉期滿時,份額累計淨值為2.13元——都經歷了市場的過山車,想必基民都有過心如貓抓的時刻,但因為封閉期的存在,正好阻止了可能的殺跌行為,從而為持有人保住了勝利果實。

這才是定開乃至“東方紅系列”受追捧的原因。

說到管理費率,不同公司、不同期限的定開產品的管理費、託管費都是有區別的,與其在想象中抱怨,不如打開產品頁面看一眼。

話講到這裡,顯然可以下結論了:

定投是謊言嗎?

不是,它只是一個需要你善加利用的工具。

定開是騙管理費的騙局嗎?

不是,它更像是一種治療基民“多動症”的藥方。

工具可能被用在錯誤的產品上,藥方有時候可能失靈,重要的是,慎選產品。

(溫馨提示:原創不易,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點贊、分享,如想獲取更多理財文章,可關注理財老孃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