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少說話的智慧

道德經:少說話的智慧

《道德經》,一個重要的感受,作者反覆叮嚀:要少說話(原文是“希言”)。與當今社會所崇尚推崇的雄辯滔滔,口若懸河的成功口才術相比,話說的太多,在《道德經》作者老子眼中是極為無智慧的。

​一 《道德經》中對“希言”的告誡彙總

下面國學君對《道德經》一書中關於“希言”的告誡進行全面整理,與大家一同感受太上老君同志的諄諄教誨。

聖人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

悠兮其貴言(第十七章)

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

自見(現)者不明(第二十四章)

大音希聲(第四十一章)

不言之教(第四十三章)

知者不言(第五十六章)

太上老君同志在《道德經》一書中,在八章中對“少說話”反覆告誡,真是用心良苦。在我們這些視口才為處世絕學的人眼中,許多時候是不解的,甚至有人會認為這是老君同志的“謬論”,輕視不已。

二 少說話的5個智慧

我們有了一種種工作經歷或者說人生閱歷的人,都常常會遇到一些向你推銷產品或者服務的銷售人士。從說話的角度,這些銷售人士,無非是兩類,一類見面便滔滔不絕,海聊神聊,我們這些聽者,剛開始出於禮貌忍著聽,後續忍不住,頻頻看錶,各種暗示,對方才收起滔滔雄論。部分嚴重的話癆銷售人士,只能直言打斷,對方才算收場。這樣的經歷,大家多少都有類似體驗和感觸。但是,另一類的銷售人士,幾句話便將我們的心打動,讓我們主動掏錢包,爽快下單。多說與少說的差距真是很大啊!

鑑於此,國學君從生活和工作實際需要,對如何運用《道德經》的“希言”智慧總結了5點智慧之術,下面與大家分享。

甲:大智慧的人,話不多

言語是思想的表達或者說是思想的結晶。如同上學時考試答的數學應用題,思維是計算過程,言語則是結果。大智慧的人,言必有中,直接表達結果。我們這些庸人,由於心氣浮躁,往往口不擇言,想啥說啥,90%的話都是數學應用題裡的計算過程,含金量很低。

乙:話太多,暴露的往往是內心蒼白

我們需要自我表現的時候,常常希望通過滔滔不絕的言語來引起別人注意,或者在自己犯錯的時候極力辯解等等,這些時候如同吹氣球一般,球裡空空,反而更加體現出內心的蒼白無力。如果我們真是肚子裡沒二兩油,那還是閉上嘴,多學習充電自己吧!

丙:不要自我誇耀,往往適得其反

國學君年輕的時候,總愛自我吹噓(現在年齡增長,倒是差了點,不過老毛病偶爾也回犯的),自吹自擂,並且自我感覺奇好。記得當時許多同學啊,同事什麼的都容忍我,一般都靜靜看我吹牛表演。其實,自己心裡也知道,自己莫須有的能力靠吹噓只能越吹越虛。聽者、觀眾們更會看清我們的虛浮無能來。

丁:說服別人,身教勝於言傳

這一點很典型。家長或者教師,處於對孩子的關懷和熱愛,發現孩子有小毛病和不良習慣。難免火從心中來,甚至都有替孩子改掉不足和缺點的迫切心情。但是,從孩子的角度,聽起來卻十分厭煩,輕者化做耳旁風輕輕飄過,重者甚至心存嚴重不滿,廣播裡的孩子憤然離家出走往往是這種情況。在這裡,話說多了不僅是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新的問題產生。

學生時代學管理學,大致有這樣一段管理學故事,一名管理人員去車間檢查,發現車間衛生不好。他並沒有當眾批評車間的管理者,只是當著車間管理者的面,拾起地面上的一張廢紙團。之後,車間管理者安排全員進行大掃除活動。

戊:只有違背道理了,才需要我們說話

這裡有一點需要強調,老君同志並不是不讓我們說話,而是讓我們說話前要考慮,這個大家一定不要誤解了。凡是需要說清楚道理的,凡是需要引導別人認清道理的,等等相類的都需要我們開口說話。這就是《道德經》所講的“希言自然”。

三 結束語

大話容易講,小事也不難辦。想想自己的過往,國學君還是痛定思痛:腳踏實地做些事情勝過萬千雄言壯語。“希言自然”,少說一些無用的話,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當然,需要我們認清道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勇於發言,畢竟真理不說不明!

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