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屏幕改變命運?不能誇大在線教育的公平促進作用!

要分析在線教育的成效,應該看2012年實施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之前上網課的貧困地區學校與沒有上網課的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的情況,否則,難以得出理性的判斷

一塊屏幕改變命運?不能誇大在線教育的公平促進作用!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這近乎是兩條教育的平行線。一條線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國外名校錄取,70多人考進了清華北大,一本率超九成,號稱“中國最前列的高中”。另一條線是:中國貧困地區的248所高中,師生是周邊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學校考上一本的僅個位數。直播改變了這兩條線。200多所學校,全天候跟隨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課、作業、考試。有的學校出了省狀元,有的本科升學率漲了幾倍、十幾倍。(中國青年報12月12日)

中國青年報的這篇報道以《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為題,詳細的介紹了在線教育對我國貧困地區教育的改變,尤其是報道提到“16年來,7.2萬名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令不少網友點贊,並得到在線教育可以促進教育公平的結論。

在筆者看來,“互聯網+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促進教育公平,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但絕不能誇大在線教育對教育公平的促進作用。讓貧困地區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首先必須解決貧困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只有基於師資隊伍建設,引入在線教育,才能讓在線教育發揮作用;其次,還必須轉變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如果就以升學率來評價貧困地區學校的辦學質量,那貧困地區的辦學很難走出困境。

需要澄清的是,16年,88人考清北,大部分考取本科,這究竟有多少與推進在線教育有關?還是國家實施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以及本科錄取率本就提高的結果?針對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生上重點大學比例逐漸下降的問題,我國於2012年啟動了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這讓很多貧困縣有了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另外,2002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而2017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很顯然,把貧困地區學校學生上北大清華,全部歸於在線教育的成功,是不妥當的,甚至可以說,最主要的功勞是國家的扶貧定向招生政策。

因此,要分析在線教育的成效,應該看2012年實施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之前上網課的貧困地區學校與沒有上網課的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的情況,否則,難以得到理性的判斷。比如,這篇報道提到的祿勸一中,在2018年,有一名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兩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填補了祿勸三十多年來都沒有學生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的歷史空白。這當然是學生和學校努力的結果,但離不開北大、清華針對國家貧困縣的專項計劃。

另外,這篇報道在談到祿勸一中取得的成績時,這樣描述:一些遠端的老師聲稱,雖然不用 “親自講課”,但為保證跟上進度,1個直播班的工作量,約等於3個普通班。為跟上進度,祿勸一中把部分週末和平日直到23點的自習安排了課程,幫學生查漏補缺。有老師連上20個晚自習。“每天凌晨1點到家,6點去學校,在家只能睡個覺。”另一位老師說,自己6歲的孩子,每週只有半天能見到爹。

這說明在線教育需要學校教師的配合和支撐,如果沒有學校的教師配合、支撐,就讓學生跟著網課學,是很難起到效果的。甚至可以說,本校教師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在線教育只是輔助。而且,這篇報道還在表揚學校時,呈現另一個現實,該校教師長期加班加點,而學校的自習安排到晚上23點。這是不顧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健康,追求升學政績。

更進一步說,被媒體作為典型的這所中學,起作用的不是在線教育,而是狠抓應試教育,比如,報道稱:在祿勸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會在3年裡,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一位班主任站在“為理想和尊嚴而戰”的鮮紅標語下嘆著氣告訴我,他的一項工作是凌晨來教室,把那些還在學習的學生抓回寢室。而報道評價一所學校,始終圍繞升學率——北清率、一本率、本科率。

每天只睡四五小時,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勵志”,而另一方面,則是以犧牲學生的健康為代價,追求升學成績。對於貧困地區學校來說,這種辦學模式,其實是不可持續的。雖然升學在當下看來是貧困地區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然而,升學教育模式說到底是“背井離鄉”的教育,與少數學生拼命學習考學對應的另一個現實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輟學率回潮,因為能考進好大學的畢竟是少數,既然考不上好大學,那麼,讀高中、初中也就沒有意義,於是選擇初中輟學。

在線教育要促進教育公平,不是服務於貧困地區的升學教育,而是怎樣能給所有鄉村孩子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從現實看,在線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加強鄉村教師隊伍投入和建設,改革鄉村教育內容,才是關鍵。這是我國在發展鄉村教育時,必須清醒認識的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