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硬化的治療經驗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肝硬化病情複雜, 遷延難愈,病死率高。肝纖維化、肝硬化可歸屬於中醫的“臌脹”、“積聚”等疾病範疇, 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就中醫辨證治療肝炎後肝硬化談談幾點個人體會。

肝炎肝硬化的治療經驗

1 把握病因病機, 準確辨病辨證是辨證論治的關鍵

中醫認為, 肝硬化腹水多由溼熱疫毒之邪侵襲機體,阻遏氣機, 日久損傷臟腑氣血, 導致氣血溼熱互結, 肝腎功能失調, 氣滯血瘀, 溼阻水停 。

肝硬化起病緩慢, 病程纏綿,複雜多變, 長期邪正相搏, 病情虛實錯雜, 氣滯、水溼、痰瘀積聚互結之證明顯, 臨床表現為本虛標實;病位在肝, 與脾、腎相關。確定病因病機, 準確辯證辨病對辯證治療尤為關鍵。

中醫臨床可分為實脹與虛脹, 在治療上當以疏肝運脾為原則, 實脹根據氣血水三者的偏盛, 採用理氣、化瘀 、行水等法;虛脹根據脾腎陽虛與肝腎陰虛的不同, 採用溫補脾腎或滋養肝腎之法。同時, 臨證須仔細辨證, 注意虛實的錯雜與轉化;治療需攻補兼施, 補虛不礙實, 攻實不忘虛。 實脹如攻伐不當, 可以轉為虛脹;虛脹如一味呆補, 也會加重標實。 因此,肝硬化的治療應做到治隨證轉, 正確把握綜合平衡, 方可達到應有療效

肝炎肝硬化的治療經驗

2 分型論治與分期論治相結合, 注意靈活組方用藥

肝硬化臨床分為肝硬化代償期和失代償期。初期多肝脾失調, 氣滯溼阻, 病機多表現為氣滯、血瘀、溼熱和水溼的偏盛, 因此必須分清肝硬化證型, 分別採用理氣祛溼, 行氣活血,健脾利水等法, 必要時亦可用峻劑逐水治療 。 後期病程日久, 素體虛弱, 病機可出現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 因此在分清肝硬化證型的基礎上, 有針對性採用健脾、溫腎和滋養肝腎之法。

總體上看, 治療肝硬化要以祛邪扶正貫穿始終, 常以健脾益氣、養血活血為主, 兼以清熱解毒利溼, 調節免疫功能。 具體地看, 要針對不同時期的各種證型, 靈活組方, 綜合運用各種治法。 例如:軟化肝脾, 降低門脈高壓可採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疏肝通絡之法;肝硬化合並胸、腹水可用活血化瘀、行氣利水之法;提高患者的白細胞和血小板可用養陰補血、涼血止血法;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法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 並有治脾腫大之功效。同時, 結合現代中藥研究成果 , 儘量選用療效確定的藥物。

例如:健脾益氣、養血柔肝類可選用:紅參、黨參、砂仁、白朮、當歸、熟地黃、何首烏 、雞血藤、白芍等;活血化瘀、化痰

散結類可選用:丹參、炙鱉甲、龜甲、穿山甲、紅花、桃仁等;疏

肝通絡類可選用:穿山甲、柴胡、鬱金、青皮、赤芍、澤蘭葉等;

涼血止血類可選用:三七、地榆 、小薊等

肝炎肝硬化的治療經驗

3 及早阻斷肝硬化進程, 寓防於治尤為重要

從肝炎發展為肝硬化, 必須經歷肝纖維化階段。肝纖維化與肝硬化兩者均有大量纖維組織增生, 其主要區別在於肝小葉結構是否完整, 肝硬化之所以被認為是不可復原, 主要與肝的結構, 尤其是血管結構受到嚴重破壞有關。所以在肝小葉或部分肝小葉尚完整之際, 有效地阻斷或延緩肝纖維化的過程是治療肝硬化的關健。

由於肝臟具有很強的代償功能, 早期臨床症狀往往不明顯, 肝功能檢查大多在正常範圍內或有輕度異常, 容易被忽視。 由於症狀不明顯或較輕, 且缺乏特異性, 故早期診斷比較困難, 因此應藉助現代醫學檢驗手段, 並注意宏觀與微觀診斷相結合, 以達到儘早診斷及時介入之目的。

中醫藥抗肝纖維化治療具有一定特色 。中醫認為慢性肝炎肝纖維化雖有溼熱毒邪結於體內的標實症狀, 但更重要的是機體免疫功能低下, 正氣不足, 從而不能抗禦邪氣導致氣滯血瘀, 瘀血阻絡, 聚於脅下所致 。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發展過程中, 尤其表現為正虛邪戀、纏綿難愈, 正氣虛損、瘀血內結之象。 中醫藥在改善臨床症狀,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副作用較少等方面有優勢。 以辨證論治為基礎, 採用中醫益氣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等治法, 在早期阻斷或延緩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和防治肝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肝炎肝硬化的治療經驗


我是中醫老劉,30年中醫經驗

健康問題可評論留言,儘量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