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做的多優秀,孩子就會多優秀

家長做的多優秀,孩子就會多優秀


【明黃深藍專欄】

家長做的多優秀,孩子就會多優秀

原創作者|明黃深藍(教育戰線上的孩子王,家庭陣地中的二寶媽,心中有夢想,眼裡有亮光的中年少女。)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每個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中國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智力、知識,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培養孩子完美的個性心理只是學校這個專門教育機構的事,“要不然要學校幹嗎?”不少人振振有詞地說。還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入學後就應當將教育的責任全歸學校了,家長只負責供給就行了。

其實,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01

用一顆平常心看孩子


為人父母,應該學會守中,應該保持一種中庸的心態,千萬要記住:過猶不及,凡事儘量恰到好處。多一點虛靜,少一些浮躁和功利,這樣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才能保持一種平和、不焦慮的心態。

相信大家都還對2008年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穿著小紅裙唱《歌唱祖國》的林妙可記憶猶新。當時真覺得這個孩子有靈性,而且一點都不怯場。

奧運會不僅讓林妙可一夜成名,更是為她帶來了非常可觀的“錢途”,各種廣告找上門來,父母自然成了她的經紀人,但是林妙可的媽媽顯然沒有把握好度。從她成名開始,演什麼劇,出席什麼活動,接什麼廣告,甚至穿什麼衣服,微博上發什麼幾乎都是她媽媽一手掌控的。

於是,在這種急功近利,一心向“錢”看的教育觀下,曾經充滿靈性的林妙可,

變成了儀態上發嗲做作,十四五歲還不會過馬路的“低能兒”。

反觀站在林妙可後面的楊沛宜,10年中,楊沛宜的成長軌跡和林妙可幾乎完全不同。沒有林妙可那麼大紅大紫,楊沛宜在父母的保護下像平常一樣努力學習,練習唱歌,並沒有過多接觸演藝圈,8歲的時候就考入了世界十大童音合唱團——楊鴻年合唱團。

後來僅有幾次演出也都是非常專業性的。為《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演唱插曲,之後在《李雲迪紅色·浪漫演奏會》擔任起中國嘉賓,和歌神張學友同臺演唱《歌唱祖國》。

在學習上也沒有落後,2013年楊沛宜被人大附中錄取。2017年2月參加了USAD China 2017美國學術十項全能中國賽,併成功晉級,將赴美參加決賽。

古聖先賢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用在養孩子上絕對是真理。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父母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把孩子灌溉成一棵好樹,至於Ta能結出什麼樣的果子,那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放輕鬆,享受孩子成長的快樂。

02

和孩子好好說話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到:“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

瀋陽心理研究所曾經對少管所孩子的犯罪根源做了一個調查:

一個16歲的男孩說,“我12歲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我媽從來沒誇過我,每天罵我豬腦子,廢物。”

他一邊說,一邊用力搓著額頭,十分痛苦的樣子。

做完整場調查,他們驚歎地發現,一半以上孩子的童年都遭受過父母的精神虐待,每天接收著來自父母密集而慘烈的語言暴力攻擊:“丟人”、“豬腦子”、“廢物”、“你怎麼不去死”……

看完這個調查,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心裡很久不能平靜。彷彿這些話昨天才剛剛從我們的嘴裡脫口而出,而我們,卻並不覺得那些話是對孩子的傷害。並且對這種語言暴力所造成的後果,視而不見。

我們說出這些惡語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無意間的一句話,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還記得之前網上流傳了一個視頻,很多人看後不寒而慄。

泰國一家超市,有一位父親,見不得兒子終日沉迷遊戲,他拿來一把上膛的手槍,放在兒子面前,怒不可遏地說:有種你就別活了!

可就在父親轉身離開的一瞬間,兒子扣動了扳機。等父親回過神來,孩子已經倒下了。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裡有一段話:“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親愛的父母,請你在教育或批評孩子時,第一原則一定是就事論事:指出孩子某方面存在的問題,並開展討論,或提供建議,引導孩子去改變。千萬不要劈頭蓋臉地用你惡毒的語言,毀了自己的孩子。

03

做孩子的好榜樣


前蘇聯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網上曾經有個視頻很火,是關於熊孩子把樓層的電梯都按了一遍,然後家長知道後先是教育了孩子,告訴他這樣做對於大家的影響,這樣做的確是不道德的,然後帶著孩子寫道歉信,主動給樓裡的居民道歉,還把道歉信貼在了電梯裡。

記得在不久之前,網上也是出現特別溫馨的一幕,一家人給小孩子親身示範的視頻,也是獲得大家不斷點贊,被譽為是最美的言傳身教。

等地鐵的時候,一個寶寶問腳下踩的腳印是幹嘛的?爸爸媽媽還有外婆(奶奶)特別耐心地給他解釋腳印是排隊用的呀,大家站到上面就可以排隊,就不會擁擠了,且整齊地排了隊給寶寶看。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用怎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請記住!你的一言一行,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04

和孩子一起閱讀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大人的行為習慣,他們充滿好奇心,又依賴和崇拜自己的父母,父母自身的一些行為習慣,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去。甚至是一些說話的語氣和措辭,都能被孩子學得惟妙惟肖。

兒子有一個出生在“麻將聲聲”家庭的同學,開口說話第一個詞竟是“和了”,父母還引為笑談!結果,他現在根本不愛讀書,成績全班倒數。

兒子的另一個同學,父親和母親都是醫生,孩子從小很懂事,很有責任心,很小就會安排自己的事,讀書、玩耍很有規律,對人有禮貌,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性格開朗,心理健康,特別愛閱讀。我們都很想知道其父母的教育是否藏有“絕招”。經瞭解,結果讓人大吃一驚,目瞪口呆!其父母工作很忙,顧不上過多地管教孩子。但是父母從來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下班、吃飯、帶孩子一起散步、交流,之後各自鑽進書房看書,做自己的事,也從來不打麻將,交往的朋友大多數都是些愛讀書、好運動、事業有成的人,閒暇時父母喜歡逛書店,帶孩子跟朋友喝茶聊天。孩子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就喜歡讀書。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讀書的興趣是從小培養的,兩三歲的孩子就該開始讀書了,而不是等到了學校之後,讓老師培養你家孩子讀書的習慣。你家裡的書多,孩子讀的書就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會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別的事情。

是否從小閱讀的差距,會在以後的知識層面,認知能力以及寫作水平上表現出來。父母多讀書,讀好書,才能與孩子一起成長。讀書才能明智,讀書才能更好地瞭解和教育孩子。

05

時刻不忘言傳身教

雅斯貝爾斯曾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當父母發自內心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的時候,這種夢想的力量,足以讓我們變得更好,而面對孩子最行之有效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一個好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一個好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

家長做的多優秀,孩子就會多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