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处破旧的闲置厂房,却是呼市这些老人们的快乐聚集地


在呼和浩特玉泉区通达南站对面的一处旧楼房内,是呼和浩特这些晋剧票友的排练场地。这里曾经是呼和浩特运动衣厂,如今基本被闲置。

如果不是时不时传来的乐曲声,巨呼君不敢想象这里便是票友的排练场地。

由于楼内没有灯,排练室内非常昏暗。就如同如今晋剧的处境一样,有人喜欢,但是却不被大多数年轻人所喜爱。即便是这样的环境,却是这群晋剧爱好者的快乐天堂。

本期故事的主角,就是这位今年已经68周岁的晋剧非遗传承人——陈改梅。而和她一起排练的,则是大多和她年纪相仿的晋剧票友们。

陈改梅的童年是在练功中度过的。只要陈改梅不好好练,父亲便要拿着道具枪杆,满剧团追着她打。有时甚至连全团的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为陈改梅求情。

在那个电视机还不普及的年代,看戏是人们唯一消遣娱乐的方式。当年晋剧在内蒙古相当有人气,光呼市就有民众、财神庙、大观园三个剧场,两个晋剧团。

每到秋收后,剧团便开始长达半年的下乡演出。当年演出的票只卖几毛钱,场场爆满。无论什么样的恶劣天气他们都遇到过,可是村民们对演出的热情从未减少,就算冷到披着皮袄也要把戏看完。

随着这些年电视和网络的普及,愿意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当年的演员们也上了年纪,渐渐淡出舞台,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这些年晋剧在逐渐走向下坡。

2010年,陈改梅成为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路梆子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也让她感觉肩负了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只要遇到想学戏的人,陈改梅就觉得自己有义务教。陈改梅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发挥余热,别让晋剧断了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