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懲戒權:表揚要真誠 懲戒不能是發洩

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原題為:《懲戒是必須的,可到底度在哪裡》)

教師懲戒權:表揚要真誠 懲戒不能是發洩

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是教育的兩種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

杭城的一位公辦小學校長對記者說,學校教育沒有了懲戒,孩子就會對人、對事缺乏敬畏感,這是不健全的教育。

記者採訪了杭城10位小學校長,每一個人都表達了這樣一個相同的觀點: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是教育的兩種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

只是,現在時代變了,以前代表教師懲戒權的教鞭被鎖進了櫃子裡,戒尺也沒有了,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懲戒方式,讓教育的這種手段能在老師、家長之間達成共識,這將是一個重要課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點對學生來說如此,對老師來說也是一樣的。必須要讓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明白,在懲戒學生這一點上,他們可以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而不是讓他們自己去掂量把握這個度。說實在的,要把這個分寸拿捏準確並不容易。

兩所小學的調查:超七成家長贊成懲戒,但不能打手

學校懲戒權的弱化,或者說老師被迫放棄懲戒這種教育手段,家長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很多老師都採取“不懲戒學生”的方式,來規避風險,是無奈的自我保護。

難道孩子犯了錯,家長不希望對其進行懲戒嗎?

記者在杭城兩所公辦小學做了一個小調查,結果發現:73%的家長認為,老師在學校裡可以懲戒學生。

75%的家長不接受老師對孩子實行打手等有身體接觸的懲罰。25%的家長接受老師對孩子進行打手等懲罰措施,認可恢復戒尺這種中國最古老的教育懲戒手段,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應該管教,相信老師可以把握懲戒的輕重。在支持的這部分家長群體中,80%是爸爸。

不支持老師對孩子進行打手這種懲戒方式的家長群體中,大多數人表達一個觀點——罰站這樣的懲罰方式是他們的底線,但時間不能過長。

為什麼一邊支持學校、老師對孩子進行懲戒,一邊又不希望採取相對嚴厲的舉措呢?大多數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太敏感了,他們擔心老師過於嚴厲的懲罰,會對孩子造成預想不到的傷害,所以希望老師在大多數時間裡態度和藹。

有一條所有的家長達成了共識,教師在對孩子進行懲戒之前,要先和家長進行溝通。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懲戒,他們會有意見。

小學校長的建議:老師得硬氣,學校建立懲戒條例

杭州崇文實驗學校校長俞國娣認為,獎勵和懲戒都是教育手段之一。不同的孩子,或者同一個孩子在不同問題上的不同表現,都應該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俞國娣說,沒有一種教育手段是通用的,也沒有一種教育手段,對每個學生管用。她認為,表揚要有度,是真誠的;懲戒也要有度,是出於愛,而不是發洩。

現在一些家長反對學校的懲戒,源於個別老師的懲戒手段或是冷熱暴力行為;或是不良情緒的宣洩。“真正有效的懲戒是有設計的,有預見性的,有結果的期待,而不是動物性的,過程中是有調整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俞國娣說,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懲戒,一是立規矩,二是知是非。孩子犯錯了,不守規矩了,就得受到懲戒,這是讓他遵守一種規則,培養一種自控能力。“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幫助他們建立規則意識和是非觀念,是十分重要的,不痛不癢的表揚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俞國娣強調說。

不過,俞校長反對戒尺再進校園,她認為肢體上的傷害是不可取的。她支持學校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懲戒這一點上要強硬一點,“老師得硬氣,出於對學生的關愛進行懲戒,是一種正確的教育行為;當然,家校溝通很重要,老師要取得家長的信任,只有贏得家長的支持,這種懲戒就可以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俞校長向記者介紹了一件前不久她自己處理的事:有個學生控制不住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亂髮脾氣,把同學抓傷了。“我對他進行了懲戒,停止他半天的實踐活動,並與家長溝通,讓家長配合把孩子帶回家”。這樣做,既體現了懲戒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踐行了家校合作的理念。

怎麼樣對學生進行懲戒,杭州天長小學的校長樓朝輝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天長小學在五六年前討論過這個問題。”

樓校長說,他有一把戒尺,木頭做的,是當過校長的長輩傳下來的,“我20多歲時用過,拿來威嚇學生,還打過學生手心。這把戒尺已經30年沒用了。”

樓校長說,中國的懲戒制度有歷史背景,這是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我們有戒尺、面壁這些詞,中國人認為,教育就是教化與規訓,規訓在前,教化在後。”

樓校長說,教鞭的消亡導致一個結果,教師對於懲戒學生的界限變得模糊,不知道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替代。所以,重新認識懲戒手段,將成為現代學校制度研究的重要課題。“在目前,中國的學校還沒有對懲戒權上升到可操作性、機制化的條款,中國的小學校規沒有懲戒條例。學校、老師對學生做出懲戒是一把雙刃劍,對老師來說他要承擔更多的教育風險、爭議,學校面臨難以應付的法律事件。”

他認為,“懲戒是最後的約束方式和力量。現在最好的方式,是每所學校建立適合自己的懲戒條例,接受家長、社會的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