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之村:加拉 大峡谷别样人文生活图景


8户人家的加拉村分属两个大家族:村长达瓦次仁家族有4户共18人,开了村里唯一小客栈的布卓家族则包括另外4户共20人。全村38人中除4人出家外,其余基本都生活在村里,过着守望相助的宁静生活。大多数村民的嫁、娶都在本县甚至本乡范围内。 亲属制度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文化遗产。曾有人类学家说,人的社会首先是根据人和他人之间的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的远近来构成的,根据地缘关系构成的区域性社会,其实是后来的产物。

在横向关联上,亲属制度则意味着两性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可理解为“通婚圈”,它代表一个村子与其他村子之间经由男女通婚安排形成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推移相对固定化,进而形成了社会纽带的基本空间。 加拉村通婚圈最远来自林芝地区波密县。23岁的上门女婿普布次仁,现在已是两个分别为5岁、3岁漂亮小姑娘的爸爸。他害羞,虽然能听懂大部分汉语却羞于与我们说话,非要拉上同村朋友帮着翻译。

他能干,我们自阎罗宫要回村时,在江对岸大喊船家,普布次仁跑出来开动村里的铁皮机动船,载我们过江。3天后我们竟然在派镇又偶遇骑着摩托呼啸而过的普布次仁,也许加拉村对他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太安静了。 56岁的嘎玛能言善辩,是现任村长达瓦次仁的叔叔,出生于江对岸的村庄。上世纪50年代末,4岁的嘎玛跟着家人沿雅鲁藏布江峡谷向下,边讨饭边走路,半年后到了墨脱县境内。


最初,孤苦无依的一家人只能依靠讨饭为生,后来渐渐开荒种些玉米、稻谷等作物,并做背夫勉强维持生计。因为墨脱一直不通路,生活条件太艰苦,嘎玛在那里生活了21年后,带着在当地结婚的从林芝县迁去的媳妇又回到了加拉村。嘎玛刚回来时,村子里还有10户人家,后来有两户搬走了。“到哪里都不如我们自己这个村子好呢”,当被问到是否也有搬出去的打算时,嘎玛一个劲儿地摇头。

根久拉姆是村长达瓦次仁的女儿,有着红苹果脸蛋和充沛的精力。她刚满6岁还没像小学4年级的哥哥那样住在派镇上学,每天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是个小疯丫头。IBE调查昆虫的叔叔引起了小拉姆极大的兴趣,每天很早就守在摄影师张巍巍的身边,乖乖地看着叔叔给各种她经常玩的虫子照相。一个黄昏我们看着小拉姆从家门口的老核桃树下跑过来,不由感慨:家园,就应该是有房有园有村中小路,还有老核桃树下亲人的气息和孩子的笑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