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對於90、95後員工,要如何讓他們發揮價值還能保持忠誠呢?

原阿里巴巴CEO衛哲、財經作家吳曉波、管理大師陳春花的觀點,一定會讓你有所啟發。

現在很多公司的90後都已經當官了,有的已經是主管甚至經理。90年出生的人,工作也有四五年了。95後,大多剛剛踏上工作崗位。如何讓新一代員工發揮更大的價值,是很多人力資源管理者的難題。

在2017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阿里巴巴CEO張勇在發表演講時打趣說,他有時候會被90後員工搞得胸悶。

“他們會直接跳出來,說,老逍你太老了,你不懂。” 老逍,指的是阿里CEO張勇(花名逍遙子)。敢跟老闆這麼說話的,就是阿里的90後員工。

胸悶怎麼辦?貴為CEO,張勇當然有一百種辦法解決。但他選擇“忍”。

“我們看不慣90後就像上一輩人看不慣70後一樣,作為70後要是被人說太老了,這時候就要忍一忍。” 70後的張勇解釋說,因為90後已經成為消費的主力軍,能給90後提供最好服務的人也是90後。

90後讓張勇看到未來,就像當年他這個70後讓60後馬雲看到未來一樣。

可是除了“忍”,對於越來越多的90、95後員工,還有什麼更好的管理方法呢?談方法之前,先來聊聊這一代人的特點。

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01

90和95後員工有哪些異同?


1、“小康一代”和“獨生子女二代”

阿里巴巴前CEO衛哲曾分享說:

“95後有2個特別重要的特點,我把它叫做95後是中國小康1.0和獨生子女2.0。”

為什麼這麼叫呢?

衛哲說,阿里的中供鐵軍,以前特別要招“苦大仇深”的人。因為這個崗位特別苦,需要通過工作奮鬥,來改變自己。但現在招95後是招不到這樣的人了。

改革開放鄧小平先生南巡,1992、1993年以後才有比較好的生活。所以92、93年之前,改革開放的成果沒有出來。85後,甚至一些90後,小時候的日子並不太好過,都是窮過的。

而95後沒了。95後沒有吃苦的歷史。對未來又特別憧憬,信息又特別足。

可以說95後“苦大”的比例,比90後低得多。

什麼是獨生子女2.0呢?

中國真正獨生子女的2.0,就是說他的父母也是獨生子女,95後開始。95後,你去公司問,你們的父母是不是獨生子女?都是。

有人問獨生子女2.0有什麼不一樣嗎?如果有做互聯網公司,IT互聯網的,我們都知道,什麼東西的2.0,一定更猛嘛,這個版本是高級的。

所以獨生子女2.0,相對於獨生子女1.0,一定是把獨生子女的特點,放大了很多倍。

也就是說,95後比90後的“獨生子女”特徵要更加明顯。

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結合小康1.0和獨生子女2.0,我們人力資源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這批95後,你再用很勵志的心靈雞湯去告訴他,怎麼去奮鬥改變自己,沒人搭理你。因為從小這麼多人寵他,現在突然來了一個人管他,他根本不適應。

我們幾年前就發現有一些95後的孩子是這樣的:我們要晉升一些人當主管,當經理,他們會說:我不想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領導告訴我明年考慮要升我當主管當經理了,我會激動地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現在,95後當面把你懟回去。

我不想當。求我啊。我是不想被別人管,我也不想管別人。我寫寫代碼,挺開心的。

以前有升職,能加工資,創業公司給股權,給期權。今天你突然發現,這一套對95後幾乎沒什麼用。越來越多的95後根本不吃這一套。

所以和大家分享對95後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你只把公司變得好用是不夠的。你要讓公司變得對他更好玩。他們是玩遊戲長大的一代人。人生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更多升級打怪的遊戲。你的公司不再是他的一份工作。

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2、互聯網屬性+二次元


以下是吳曉波頻道總結的95後特徵:

①非常依賴互網絡

95後在很長的時間裡被貼上“標新立異”的標籤,跟互聯網分割不開。他們天生帶有互聯網屬性。他們所成長的時代,電腦普及率高、互聯網使用率高。這使得他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非常依賴電腦設備所帶來的便捷,也十分看重其性能和速度,甚至會因為電腦的卡頓、死機、開關機慢等現象而抓狂。

②二次元

他們還有最鮮明的一個特徵就是二次元,當95後開始成為主力軍, 二次元也開始變身為社會主流價值體系。

沒有一個小朋友會討厭遊戲和漫畫,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一幫已經跨出青春期的青年人會沉溺二次元世界,甚至讓喜歡二次元變成一種群體活動?

二次元文化起源於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的“泡沫經濟時代”,當時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一種悲觀情緒,成年人懷念曾經的“黃金時代”,年輕人則對未來充滿迷茫。而存在於二維世界的漫畫、動漫、遊戲,便成了當時日本人的“精神避難所”。

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他們不僅能成為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的角色,一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也夠得到滿足。

當這一代開始進入社會後,他們發現,過去那個“敢拼就會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基本成型,形成了一套牢固的體系。

如果90後如果想要創業或者打拼出一番天地,比以往要難太多了。而在二次元世界,他們可以輕易“成為”想成為的人,為自己創造一個虛擬世界。

95後生活條件不錯,物質上的滿足讓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情感需求,而這些需求很難被年長者理解,因此,他們只能把希望寄託於二次元。

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02

吳曉波:

90、95後需要的兩種外在特權


當95後成為職場新生主力軍,管理者如果想要引發95後對三次元的內在動力,唯一的方法,就是激勵。

職場上有三種核心激勵方式:

貨幣、特權、認可

貨幣可以激勵80後,認可能夠激勵內在動力足的90後,但是對於大部分缺乏內在動⼒的90 後,特權是最有效的方式。

目前發現的最有效的特權是兩種:

▶ 第一種,給予自由的工作時間,例如發放無理由請假卡。

95後交友廣泛,適度靈活的工作可以讓他們能夠更加自由地調配工作與生活時間,也減少了他們對工作的埋怨。

▶ 第二種,就是將對員工的關懷落實到具體事情上,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

95後職場人才不會為了生計勉強自己,他們非常看重工作時候的幸福感和工作環境,有78.8%的90後員工會因為沒有成就感而辭職。更誇張的是上廁所的體驗不夠好、Wi-Fi不夠快、食堂太難吃、空調冷熱難調……這些讓領導們覺得不可思議的原因,都可能成為他們的辭職理由。

研究發現,甚至有35.3%的90後員工辭職,是因為電腦等辦公硬件配備和公司基礎設施差。

在職員工中,有近八成員工認為辦公電腦會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尤其是90後中小企業員工,調查顯示,90後中小企業員工認為目前辦公設備會影響工作效率的人明顯高於90後大型企業員工。

試想一下,如果你正在做一個很重要的PPT,可是每插一張圖,電腦都要卡一會兒;或者是你剛寫完方案,準備保存文件,電腦卻突然死機,文件內容消失無蹤。不管是哪種後果,都讓人忍不住想砸機子。

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高配置高性能的辦公電腦是90後員工迫切需要的辦公設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員工的辦公效率,影響著員工的加班情況,也間接決定著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03

陳春花:

90後員工的三種內在需求


對90後員工的管理者來說,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讓90後看到未來,而不只是看到工作

對90後需要施加的是影響力而非管理,領袖就是這樣的特徵。因此領導者面對90後員工的時候,需要的是釋放領袖的魅力。

為什麼他會接受你的影響?這取決於你能否在價值和使命上和他形成認同,對90後員工來說,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我曾經做了一段時間總裁,之所以會願意空降到這個公司,就是被公司的理念和價值觀所吸引,公司的創始人有著非常明確的價值判斷,而且很多價值取向,我非常認同。

他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在筆記本上,他說,“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必會得到好結果”,這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後來自己去體驗和踐行這句話的時候,我發現真的是這樣。

他還有一個理論就是“饅頭理論”:你有1個饅頭,你一定要給自己吃,你不要給別人,你得先讓你自己活得很好。你有10個饅頭的時候,你要給全家人吃,這樣的話全家人活得很好。你有1000個饅頭的時候,一定要給所有人吃。如果10個和1000個饅頭都留給自己,你肯定會被撐死。這些價值判斷也同樣獲得我的認同,所以我們一起創造了這個公司良好的績效。

對於90後員工來說也是同樣的。

很多公司已經給他們很好的待遇了,但是他們的離職率還是很高,我告訴人力資源團隊,是因為他們只是看到了工作,沒有看到自己的未來;同時,對於未來的溝通,他們沒有參與其中,這需要特別改變。

比如,新希望六和就適時做出調整,在後續的新員工成長培訓中,我們通過:

讓90後員工自己為自己舉辦新人歡迎會;

在公司的成長框架下,與自己的領導一起制定成長目標和計劃。

讓新員工的離職率大幅下降。這就是讓90後員工融入公司的價值觀和願景並且具有參與感取得的效果。

阿里ceo、吳曉波、陳春花:90後受不了也得忍,不然95後都管不了


2、真正的個人關心

90後員工需要關注到他們的個人需求和成長,企業必須是以獨立的、個體的認知來處理與他們的關係。

很多管理者並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但是如果沒有個人的真切的關心,很難達成90後員工和組織目標的一致,處理不好,會使得這些人才偏離組織的目標,帶來更困難的管理問題。

在管理的實踐中,很多管理者並沒有真切的對於下屬的個體認識,對於組織的標準和目標可以清晰地理解,但是對於個人的標準和目標理解得就不夠。

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所關注的是組織績效和個人行為的關係,並沒有更多地關注到組織績效與個人目標之間的關係,這樣就導致了組織目標凌駕於個人目標之上的情況出現。

如果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沒有衝突,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一旦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有差異,管理者很有可能會忽略了個人目標,從而導致核心人才的流失。

因此,管理者需要特別關注到每一個人才自身的需求,而不是人們的共性需求。

3、心智的激勵

人的心智決定行為的選擇,心智的不同,直接導致行為結果不同。因此對於90後員工而言,進行心智激勵是必需的選擇。

中國人在心智上,我認為有兩個地方是有先天缺陷的:

第一是當身邊的人比自己好的時候,很多人不能接受。

這是非常糟糕的心智。因為,我們可以合作的人基本上是我們身邊的人,如果身邊的人比我們好我們不能接受,我們也就失去了合作的人。

第二個心智是“槍打出頭鳥”。當有一個人做得特別優秀的時候,他身邊的人不是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向他學習,而是商量如何用有效的方法,讓他儘快回到大家的身邊來。這是特別可怕的心智。因為這樣的心智導致人們不欣賞、不寬容,甚至會讓優秀的人只能選擇平庸。

心智激勵在目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更加重要,一方面是人們本身在競爭中就感受到壓力和心態上的衝擊,加上資源和環境的殘酷,更會導致人們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

如果不能在心智激勵上做出努力,就有可能讓具有專業能力的人無法獲得團隊的支持,甚至被孤立起來。欣賞身邊的人,真正向先進學習,調整團隊成員的心智是極其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