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元代山水畫家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山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元末,他做過“理問”、“長吏”一類的小官,後來因為“遇亂”(指爆發農民起義),棄官隱居黃鶴山多年。

元末官理問,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維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書畫風格: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佈局多重山覆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

王蒙一生畫了許多隱居圖,但內心對退隱和出仕始終十分矛盾。因此,他的畫氣息不如黃公望、吳鎮、倪瓚的作品那麼平靜超脫,甚至線條中往往透露出不安的情緒。也正是由於他不能忘情止俗,所以他對周圍的環境更加關心,對山川自然的描寫,比他們更為盡心盡力。而且他的技法多樣,顯得藝術上更為多能。

王蒙的山水畫,早年受外祖父趙孟順的影響,後來又受到畫家黃公望的指點, 因此他在繼承董巨畫法的基礎上能自出新意。他的畫以繁密見長,而且筆法變化多,功力深厚。他擅長皴法主要是解索皺(彎彎曲曲的長線條,形同解索)和牛毛皴(細線密皴,宛如牛毛)。點苔多用胡椒點和破筆點。在畫中還喜歡點掇人物活動。總之,他的藝術風格是沉鬱深秀,渾厚華滋。

王蒙畫山水,以董、巨為宗,而自成面目,亦兼畫人物。與倪雲林、黃公望、吳鎮齊名並有交往,後人稱“元四家”。他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倪雲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題道:“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其作品有:《林泉清集圖》、《松山書屋》、《湘江風雨圖》、《溪山逸趣圖》以及《雪霽圖》,信筆揮灑而天趣橫溢、意致超絕。留傳至今的還有:《青卞隱居圖》、《谷口春耕圖》、《花溪漁隱圖》、《秋山草堂圖》、

王蒙作品: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青卞隱居圖》紙本、水墨畫縱140.6釐米,橫42.2釐米今藏上海博物館

卞山(一作弁山),在畫家王蒙的家鄉吳興西北十八里處,那裡山高林茂,景色幽美。他的外祖父趙孟頫和元初畫家錢選,據記載都畫過“卞山圖”。他們的作品可能是引發畫家王蒙創作的契機。王蒙《青卞隱居圖》作於1366年4月,據畫上收藏印推測,這幅畫是贈給表弟趙麟的。

《青卞隱居圖》是在狹長的畫幅內,表現出卞山從山麓至山頂的雄偉奇特的景象。作者以高遠法構圖,畫面下段,近景畫水邊山麓,幽澗流水。在一片茂盛的樹林中,有一人曳杖而行。中段,描繪山巒起伏變化,山勢逶迤而上。深遠之處可見茅屋數間,屋內有一隱士抱膝而坐。上段,最高處畫危峰聳立,表現出可望而不可攀的險峻之勢。整個畫面流動的線條,跳躍的墨點,組成一層層山岡,一組組樹木,密密層層佈滿畫面。山勢雖然前後重疊,但氣脈相互貫通,宛如一條游龍飛騰而上,因此有人稱這種畫面結構為“龍脈式”,其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之”字形取勢佈景。不過王蒙這幅畫更重視“氣勢”的表現,有一種氣脈的流動感,而且畫面繁密而不塞迫,使人覺得既豐富又靈動。如果以王蒙的畫與倪瓚的畫相比,一繁一簡,都達到了藝術的極至。前人評論王畫“似繁而簡”,倪畫“似簡而繁”,是頗值得人們回味。

《青卞隱居圖》明代畫家董其昌認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畫(此畫上綾隔水董書“天下第一王叔明畫”),歷代許多畫家被這幅畫的氣勢和筆墨所折服,尤其是筆墨顯示出王蒙技法的豐富性。現代畫家潘天壽和美術史家王伯敏曾從技法方面作了介紹,認為“這幅畫技法甚為高妙,在描寫時,先以淡墨而後施濃墨,先用溼筆而後用焦墨的方法為之(筆者注:畫山以解索皴為主),用筆亂而不亂,層次井然。山頭打點,方法尤多,有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表現出山上樹木的茂密蒼鬱。全局不多渲染,其深遠之處,都以緊緊的皴擦來表現它,有條不紊,理具其中,充分呈現出空間的深度”(引自潘天壽、王伯敏合著《黃公望與王蒙》)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讀懂王蒙,讀懂王蒙的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